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養生原則,2020夏至的氣候特點

夏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芒種節氣過後的節氣,在夏至的時候也進入了夏天,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節氣吧!那麼2020夏至的氣候特點是什麼呢?夏至養生原則是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老黃曆一起來看看吧!

2020夏至的氣候特點 養生原則

你可能感興趣:夏至農事安排 氣候特點

2020夏至的氣候特點
  高溫情況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夏至這天雖然日照時間最長,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降水情況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也對夏日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薰風暑坐檯,蛙鳴蟬噪襲塵埃。靑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
  暴雨天氣氣: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儘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梅雨季節
  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梅,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梅。入梅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梅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臺灣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日本大約在5月下旬入梅,7月下旬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體各地有所差異,浙江地區是農曆五月份入梅,具體是逢芒種後的壬日入梅,夏至後庚日出梅。

2020夏至的氣候特點 養生原則 第2張

你可能感興趣:2020年夏至是幾月幾日

夏至養生原則
  清心祛溼,少食辛辣
  夏季歸於五臟屬心,而心喜涼,宜食酸。廣安門醫院的專家表示,夏天酷熱高溫,很多人喜歡吃冷飲,多飲水,這很容易導致溼氣侵入人體,引起食慾不振等。因此,夏天可以吃一些利水祛溼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薏仁、玉米、冬瓜等。
  此外,還可常吃些小麥製品,也可適當多食些豬肉、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儘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

清熱利溼,生津止渴
  夏天津液消耗較多,因而應吃一些清熱生津止渴的食物。同時,這一時期暑溼並重,日常應注意清熱利溼、清暑化溼。
  長夏在五臟中歸於脾,宜清補。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過溼對脾不利,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需要注意的是,味苦食物通常具有能瀉、能燥、能堅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健脾養胃,補氣益陰
  夏至後天氣炎熱,人體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補充營養物質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溼氣候的影響易導致脾胃正氣不足,胃腸功能紊亂。
  因此,在飲食上應以健脾養胃為原則,以湯、羹、汁等湯水較多、清淡而又能促進食慾、易消化的膳食為主。同時,少吃或不吃油膩厚味、油煎的食物,並且每餐進食量不宜過大,應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2020夏至的氣候特點 養生原則 第3張

你可能感興趣:冬至和夏至是什麼意思 含義是什麼

晚睡早起,午休補眠
  夏至過後,應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
  夏至時節,很多人會出現全身睏倦乏力、頭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專家介紹,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

早晚涼爽,別忘運動
  運動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可去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能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傷陰氣。
  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溼痺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TAG標籤:夏至 氣候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