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流行於我國大部地區的冬至餃子由來

冬至吃餃子,是我國民間、尤其是北方地區流傳甚廣的習俗。寒冷的冬日裡,全家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不僅暖了身心,更感受到團聚的溫馨。那麼這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十分流行的冬至餃子,究竟是什麼來歷呢?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就為你介紹。

流行於我國大部地區的冬至餃子由來

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清代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中就記載:“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可見在北方地區,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冬至餃子的來歷,據說與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有句傳世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亦身體力行,在任長沙太守期間,訪病施藥,大堂行醫,醫術高明,後更是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沿路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因天氣寒冷,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驅寒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一時傳為美談。

而後,當地人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就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食用,這包成的食物就是餃子,因為特意在冬至食用,也就成為人們說的“冬至餃子”了,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