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各種美食誘惑,潮汕冬節的習俗有哪些

冬至在潮汕地區一直都被稱為是冬節,在每個地方,過節的習俗都會不同,特別是在冬至的時候,總是會聽到大人們說要進補,那麼在潮汕地區,冬節的習俗有哪些,是不是有很多美食呢?一起來看看吧。

潮汕冬節的習俗有哪些?各種美食誘惑

可能感興趣》》冬至吃餃子的諺語

吃冬節丸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往時有一樵者,至山樵採,失足墜澗中。澗極深,無人援救,不能出險。且深山路絕人稀,樵者呼救,力竭聲嘶,亦無援之者。樵者居澗中,食黃精姜得免餓斃。歷十餘年,遍體生毛,身輕能飛。於是高飛出澗還家。性狀全變,家人呼之不應。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與樵者食。樵者以為黃精姜,食之。漸還本性,家人得以團聚。而自此相沿成習,遂有搓丸之風矣。

這個傳說,是在意義寄託的層次上對冬至吃糯米丸的習俗的詮釋。潮汕人多從福建遷移而來,冬至吃糯米丸與福建同俗。而潮人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把祈求家人團聚、家族和諧團結的寄託,表現得更為鮮明。冬至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先將糯米舂成米粉末兒晒乾。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後,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隻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後,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裡晾晒。

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裡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後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裡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食了湯丸大一歲”的俗諺來歷,王琳乾先生在《說說小陽春與寒冬至》(載1987年第四期《潮人》)說:“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新年長一歲;一說此語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處決。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節丸,就說又多了一歲了。據舊史料所載:‘後漢盛吉為廷尉,每年至節,獄囚當斷,妻夜秉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故前人詩有:‘執筆對之泣,哀此擊中囚。’冬至一過,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區,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時做湯丸吃,以示一家團圓。另外,還要經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來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過洋者眾,舊時華僑多在冬天回鄉,來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親人回鄉,也是一種風俗,也取甜蜜團圓之意。

吃湯圓
  潮汕一帶,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春糯米粉末兒,做糯米湯圓。到冬節前一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一個大葫(淺沿的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團。然後,一家人無論大小都圍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大的冬至圓。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這叫“父子公孫”圓,象徵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冬至日天亮之前,勤勞的主婦就用紅糖煮熟“冬至圓”,盛於碗內祭拜祖先及司命帝君。起床之後,大人和小孩都要先吃上一碗冬至圓,這樣才算添了一歲。如果有家人外出不歸,那麼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圓給他吃。

除了人吃冬節圓外,人們還用以喂牛。如果牛不吃時,要想方設法用甘蔗葉包住哄它吃。此外,還得在牛的前額、雙角、脊背、尾巴貼上圓,讓它跟主人添壽添福。這一天,人們也要在家裡的門環、牛欄、豬圈等處貼上冬節圓,灶頭也得放上五、七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