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福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節氣冬至的來臨意味著一年的尾聲就將過去,就要開始迎來新的氣象,所以這天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南方的福建福州地區自古就流傳下來許多有關冬節這天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福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福州的人民很早就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節正值寒冬,天氣總是晴天,所以在冬至到來的前些日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的習慣。這種糯米粉一般是按糯米與晚米7:3或8:2比例搭配(視糯米質量好壞而定),磨前用水浸漬3~4天,每天換水,據說只有這樣以後煮團團時湯水才不容易糊。

通常在下午把米漿磨好,放在布袋裡,上面用石磨壓住,經過幾小時就基本擠幹;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圍在一起,把溼的糯米粉瓣成一塊塊、攤開,放在竹製的簸箕上,利用冬至前的晴天連晒幾天,待其乾透後,收藏在乾燥的器皿中,待來年想吃時取一些出來加工成團團、“撥隆細”(福州方言)、元宵等。

在冬至那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有做“撥隆細”,也叫“米時”,是將煮熟的團團(大的)從鍋裡撈出後,倒在炒過的黃豆磨的粉、炒過的黑芝麻、白糖等蘸料中來回打滾。因為團團本身沒有什麼味道,蘸黃豆粉、黑芝麻和白糖的調料後即成了一道甜食。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節一樣,也是“孝順節”。民間傳說,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傷後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親,後來還生了個兒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帶著兒子逃回山下。兒子哭鬧著要母親,因為母親喜歡吃“撥隆細”,便在冬至這天,把煮熟的米時(方言讀音為“細”)粘在門板上。母親尋著香味而來,母子團聚。

這個“孝子尋獸母”的故事曾經流傳甚廣。直到現在,不少福州人在冬至節一早,都會端上一大碗剛剛打滾好的“撥隆細”,和一小鍋煮好的團團(鹹味的),擺上碗筷,點上香和蠟燭,在祖宗牌位前供奉。

有的家人在冬至前夜還有製作小湯丸(桂圓大小),加入各種香料;在寒冷的冬夜裡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剛煮好的湯丸,寓意一家團圓。

伴隨著冬至的供奉祖宗,在福州還有不少關於冬至的兒歌,如“搓米時齊搓搓,依媽疼依哥,依哥有老婆,依弟單身哥”。

由於冬至期間多為晴天,氣候比較乾燥,所以也是一年中自家釀造紅酒的最佳時機。在冬至前放入壇中可大大減少紅酒變酸或長黴菌的可能。

民間就冬至還有一種習俗,即人如果在冬至過後逝世,在寫訃告時年齡可以加上一歲,而不必等到來年,尤其逝者年齡在“上壽”節點。

TAG標籤:冬至 習俗 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