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潮汕清明習俗大盤點

清明習俗各式各樣,共同點是都要祭祀祖先,不過祭祀要用的東西是個有講究,還有就是吃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吃寒食。對各地的習俗你又瞭解多少呢?想不想豐富一下你的認知呢?有興趣的話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廣東文化吧。

潮汕清明習俗大盤點

上墳掛紙
  “掛紙”,也即掃墓,祭祀先人。這是潮汕地區一項很普遍的民俗活動。清明節祭祀先人,源於古代寒食節。按曆法計算,寒食應在清明節前兩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晉朝陸棚的《鄴中記》上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重耳流亡國外十餘年,得介之推輔佐,才得以回國掌權。

介之推回國後不願當官,隱於山中。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寧願抱木而死也不願出來。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難之日(3月5日)禁菸寒食以紀念他。後來,人們紀念自己的祖先也在這一天進行。其實,寒食是上古遺風,原與介之推沒有關係。早在《周禮·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之制度。《呂氏春秋·仲春紀》也說:“是日也……無焚山林。”

潮汕人將掃墓稱為“掛紙”。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潮人這一種刁俗,與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因為紙錢沒燒成灰,才有“風吹曠野紙錢飛”的景象。

北宋歐陽修在《五代史·周本紀論》中說:“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居喪改元而用樂,則禮樂政刑,幾何不壞矣?”可見掃墓而焚紙錢是不合乎當時的禮制的。掃墓不焚紙錢之風則有可能源於寒食禁菸的古俗。

潮汕清明習俗大盤點 第2張

踏青春遊
  清明時節,春風輕拂,暖意襲人,民間自古以來便有踏青春遊之俗。《澄海縣誌》載:三月三日郊遊,稱為踏青,踏青遊玩原也是古俗,後來人們將這一活動挪在清明日,清明時節,陽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剪柳,人們經過一個嚴寒的冬天後,紛紛抖落寒意,走出家問踏青賞春。

宋代歐陽修的《阮郎歸。踏青》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俟掃墓完畢,找一處乾淨平坦的地方,就著祭品和飲料,席地而食,別有一番野趣。

掃墓的過程
  掃墓的過程,首先是清除墓地周圍的雜草、小樹,天上新土,將墳前打掃乾淨,然後用紅、綠色油漆填上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亡人名字有綠色油漆填寫,墓碑上有名字但人尚健在的則用紅色油漆填寫),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亡人墓地用白色紙條,健在之人墓地用紅色紙條)。

將帶來的水果、三牲、粿品、餅食等祭品在墓前擺開,把酒杯斟滿,燃點香燭,上香致意,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再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獻花,然後燃燒紙錢,奠酒(即將酒灑在地上,這代表向先人敬酒),拜祭一番,通常是行三跪三叩頭之禮。禮畢,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掃墓回來,要清掃鞋子,將鞋子的腳尖朝裡,同時將身上穿的衣服洗乾淨晾晒。百姓在這一天還有一些禁忌,如懷孕的婦女、來例假的女性、16或19歲的女孩不要參加拜山活動;掃墓之前食素,動身掃墓時,衣著要整齊,不穿大紅大紫的衣服,以表示對先人的尊重;在墓地,不要大聲喧譁,嬉笑怒罵,亂跑亂跳,隨處小便。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不要在先人墓地照相,等等。

TAG標籤:大盤 習俗 清明 潮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