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孫氏族人遷徙的三大動因

  孫姓,百家姓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孫姓主要由五大來源組成:姬姓、羋姓、媯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孫氏族人遷徙的三大動因
  一是以國家或統治者意志為轉移的遷徙方式。最為典型的是《仙源峴陽孫氏族譜》中記載的,其族源出山東青州,屬樂安孫氏。其始祖孫萬詧(cha)在唐乾符間(公元874—879年)官任眉州判官,遂佔籍四川眉州萬金鄉。其子孫熙人先官任督徽宣道,遂遷居安徽宣州。其卷首“歷朝勳臣”最後記載:約在唐朝末年,其祖先孫“萬民,官河南太守,佔籍。”……萬修,任湖廣尉,佔籍。萬善,任福建,佔籍。萬壽,任浙江團練使,佔籍。萬疆,任北燕尹,佔籍。萬冀,任山東,佔籍。萬邦,任鳳陽,寓居附籍。萬顯,任山西同知,居山西。萬品,任上元縣簿,得民心,佔籍。

  另外,明代的軍籍移民,應屬戍邊類別,人數高達100多萬之巨,乃至成為孫氏定居雲南、廣西一些邊遠地區的主要源頭。判刑流放也或可導致其家族的被迫遷居。如李興盛《中國流人史》記載《洪武二十六年雲南黑鹽井灶丁流人名錶》中有:青州(今山東益都縣)人孫吉,曾官禮部郎中;《蘇州府志》卷100,所記載清代北闈科場案,常熟人孫暘,“科場事發,為人牽連”,判與妻子父母兄弟整個家族流放上陽堡(今遼寧開源縣東)。雲南《鶴慶縣誌》記載,當地漢族孫氏,祖籍浙江餘姚,始祖孫齊賢,於明洪武初以糧役謫戍鶴慶,至今已傳21世,在縣內分佈好幾個鄉鎮。

  二是戰爭、天災等社會動亂時期的難民、流民潮。它多數是發生在改朝換代的混亂歲月,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之際,有大批中原百姓南遷,如在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唐朝後期至五代,北宋和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自然災害產生的流民,在明朝中期數量很大,北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湖廣、浙江、福建、雲南等地區尤為嚴重。

  三乃家族或個人主動進行的覓地墾荒、入城經商等緣由的遷居行為。覓地墾荒主要發生在一些邊遠地區,如明末清初,客家人從皖南、贛東、閩西遷至湖南、四川及廣東中部、南部,並逐漸遷往臺灣和海南島。清朝又從河北、山東往東北的大量闖關東移民。如《民國人物碑傳》中孫獻庭碑記,其先祖為直隸(今河北)衡水縣人,在清康、乾年間,移民奉天,遂卜居今遼寧昌圖縣西甘溝子村。

  現代文學家孫常敘家族的祖籍在永平府樂亭縣(今河北樂亭縣),祖上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逃荒到吉林。商業移民,明代安徽徽州府約有30萬人外出經商,有一半以上商人落籍他鄉;蘇州一帶商人和手工業者外涉也不少,兩地都是孫姓聚居之地。

  如《民國黟(yi)縣誌》記載,清末,黟縣古築人孫燮(xie)在漢口經商起家,而孫光祖去江西饒州(今江西波陽縣)經營西洋鐘錶生意。其他如明代中葉,山東莒縣人孫鏜來上海松江經商,後見倭寇猖獗,便返還家鄉,散財募勇,組織義兵,再至松江抗倭,後戰死,埋骨上海。

  清初詩人孫枝蔚,乃三原(今陝三原縣)人,明亡時,離家南下,因明清時揚州鹽商出名之故,至江都(今江蘇江都縣,揚州市北)作鹽商,後來又棄商讀書,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舉博學鴻詞,自陳衰老,不應試,離京客遊四方。清代上海黃渡人孫時節,從事海上貿易,往返於滬閩之間,遂成鉅富。

TAG標籤:孫氏 遷徙 動因 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