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後人須緬懷,許氏的遷徙傳播與發展

解讀百家姓許姓,講述許氏漫長的遷徙傳播與發展之路。許姓,中華姓氏,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6% 左右。

許氏的遷徙傳播與發展,後人須緬懷

許姓得姓之後,便開始了漫長的遷徙歷程。許姓的遷徙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戰國以前、戰國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後。

戰國以前這一時期,許姓人的遷徙主要侷限於今河南省。許部落發源於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帶,為了尋求更為優越的生存環境,在許由的率領下,許部落沿潁水向東南遷徙,來到了今天的許昌一帶,因這裡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這裡定居下來。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對這一點有名確的論述:“四嶽是姜姓,後來發展為四個分支,即齊、呂、申、許。‘許,太嶽之胤也’,在今河南許昌縣。傳說許姓的始祖許由,居潁水之陽,在今河南登封縣。

司馬遷說:‘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也在這個地方。後來的許國應是從這裡遷去的。”潁水流域的登封市、禹州市、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人的最早活動地域。西周初年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許由後裔文叔於許(今河南省許昌市),建立男爵許國,開始了許姓人的第一個大發展時期。許國立國之後,曾經霸於中國,一度成為“東諸侯之最”,相當強盛。後來在鄭楚等國的畏迫下,逐漸衰落,被迫不斷遷徙。

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孫許靈公寧從許遷國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孫許悼公買遷國於夷(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前529年遷荊(今屬湖北),同年復遷葉;前524年,許悼公買又遷國於析(今河南省內鄉縣西北);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孫許哀公斯遷國於容城(今河南省魯山縣東南)。至文叔第19世孫男公結,於前481年為楚所滅。許國在容城滅國後,子孫分散,以國為氏。

戰國至唐宋這一時期,是許姓由河南省向全國各地播遷的時期。許國自容城滅國後,子孫分遷汝南、高陽等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縣、平輿縣一帶,高陽在今河北省高陽縣東。汝南、高陽後來形成了許姓最著名的兩個郡望,並以此為據點向全國各地輻射。東漢末年,汝南許氏分遷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後分別形成望族;戰國時期,高陽許氏一支遷於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南朝時期高陽許氏一支遷於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又有一支遷於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後分別形成望族。

這一時期,許姓還先後多次自河南分批遷入福建。最早遷入福建省的許姓人是西漢武帝時左翊將軍許瀅,他於135年奉命自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入閩平叛,今福建同安、金門許氏多為其後;唐高宗景龍二年(708年)許輔乾由中州來閩任武榮州(泉州)刺史,其後分居莆田、晉江等地。唐朝初年,汝南許氏一支遷於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固始許氏在唐、五代時期前後有三支入閩:其一,唐初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許天正入閩平亂,為開拓閩漳立下大功,被許姓奉為開閩漳始祖,其後散居於南安、安溪、海澄、馬坪以及廣東潮州等地。

其二,唐僖宗中和年間(882-885年),河南固始人許愛入閩鎮守漳、泉二州,先居瑤林,後遷石龜,子孫遍佈漳泉二州。其三,唐僖宗四年(887年),河南固始人許十一隨王審知入閩,後居閩清,其後代主要分佈在閩候地區。

元明以後這一時期,許姓遷徙主要是自江西分遷南方各省,並由福建、廣東等地播遷海外各地。南宋禮部尚書許貴故籍萬安(今江西省萬安市),許貴晚年看到南宋江山岌岌可危,為儲存家族血脈,他把自己和其兄許富的財產分為九份,平分給九個子侄,讓他們分遷各地,散居於贛、粵、閩、鄂、湘、川、桂等省,今廣東電白、福建長汀、湖北仙桃、湖南汝城、四川仁壽、廣西防城、海南文昌等地許氏均為許貴後裔,由江西萬安遷來。此外,另有一支許姓,其祖上為高陽許氏,先由高陽遷汝南,再遷楚州(今河南信陽),再遷同州(今陝西大荔)、西安,最後在元金吾衛上將軍許威的率領下,來到今河南靈寶,愛其風土,遂安家於此,這支許姓在明代相繼有四人任尚書,在當地形成望族,至今已傳26世,有數千人之眾,並留下有許家祠堂、許家墳、東崖精舍、石馬院等文化遺蹟和人文故事。

今越南、緬甸、泰國、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許姓人多為許姓閩漳始祖許天正之後,明清時期由珠浦(今福建金門)遷居海外。許姓入臺也集中於明清兩代,主要由福建遷入臺灣:明永曆年間,泉州人許友儀、許源興、許盛森、許懷衝、許申等分別遷入嘉義、臺南、雲林等縣;清康熙年間,又有泉州許姓人入墾新竹、雲林等縣;雍正年間,同安人許利生入墾新竹縣,漳州人許德裕入墾彰化縣;乾隆年間,泉州人許大嶽入墾臺北縣,漳州人許阿九入墾同縣,漳浦人許山河入墾苗栗縣;嘉慶年間,泉州有許姓人入墾屏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