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建成百年飽經滄桑的傅氏宗祠

解讀百家姓傅姓。關於傅氏宗祠的介紹,是一座建成百年飽經滄桑的建築物。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6%。

建成百年飽經滄桑的傅氏宗祠

傅姓文化之傅氏宗祠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速發展,許多古村落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現代建築。剷車轟鳴,運輸車進進出出,黃務街道傅家村已經變身富甲小區。喧鬧聲下還未拆掉的傅家老宅,卻在訴說往日的平靜。

舊村改造傅氏宗祠得以倖存

綠草在青石的縫隙中生存,滿眼的翠綠讓殘垣斷壁的村落有了些許生機。村中主街兩側院落廂房的雲牆還在,有的老屋卻拆得只剩下一面牆,搖搖欲墜,未拆的老宅也人去屋空,唯傅家中街的門牌號還依舊如故。

穿越磚頭瓦礫,抹過青松翠柳,在新式洋樓的環抱掩映下,飽經滄桑的傅氏宗祠看起來顯得格格不入。附近的住宅不多時即將夷為平地,唯有傅氏宗祠經專家力薦保留了下來。兩扇黑漆大門,上題“望重蘭臺,功調梅鼎”,橫匾“傅氏宗祠”。大門前雙側墀地有精工鐫刻的旗杆座兩尊,對稱雕有吉祥物“噴雲”、“巖山紅牡丹”、“出水蓮花”、“松鶴延年”。

宗祠建成百年,屢經浩劫,仍保留原味,後經後人修繕,煥然一新。沿院牆行走,宗祠屋簷兩側寫有“百祿是荷、福星高照”字樣。宗祠雖已保護起來,但宗祠前散落的斷為兩截的清代墓碑,見證了曾經的動亂。

風水寶地曾歷時18年重修

傅家坐落於蓁山南麓的葫蘆狀山坡上,東西兩側有小溪環抱,兩條小溪彙集於村前坡下,向南流向大姑夾河。“金絲吊葫蘆”即是對這一山環水繞的地理環境的概括。傅家選址於此,成為膠東一帶最為典型的按風水觀念選址的古村落。

據《傅氏通譜》記載,山前傅家村由傅友善七世孫傅鬥建於明末清初。傅氏宗祠在建村第二年即已修建,目前保留下來的這座宗祠是從光緒中期傅懋凱取得功名時開始重建,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歷時18年建成。宗祠佔地650平方米,由大照壁、門前石臺、旗杆石、大門前廳、甬道、正廳幾部分組成,外環垣牆。院內有紫玉蘭、青桐、楸樹等百年古樹6棵。整個建築群均採用青石為基,青瓦為屋面,色調統一、大氣沉穩。祠堂的整體祭祀空間儲存十分完整,建築建造精美,石雕、木雕、磚雕,楹聯、書畫、匾額皆為精品,堪稱膠東古祠堂的範本。

威武探花傅懋凱傳奇民間流傳

據明代修纂的《福山縣誌稿》載,光緒十五年,傅家村的傅懋凱獲一甲三名武探花。關於傅懋凱,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傳奇故事。

傅懋凱身高八尺,腰圓膀闊,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善使一柄板門大刀,臂力過人。光緒十五年,傅懋凱進京趕考,最終奪得武探花,後被授二等侍衛,統兵鎮守午門。深得光緒帝信任器重的他,又擢升一等侍衛。

馬尾海戰,傅懋凱任福建綠營參將,戰爭中指揮若定,不幸被敵炮擊倒船桅杆將腿砸成粉碎性骨折,他用手將斷腿一一復原,然後用皮鎧甲裹住。戰後,他用祖傳祕方,把各種藥物敷在斷腿上,然後點上一柱香,待香燃盡,只聽骨骼錚錚作響,一個時辰後,便能下地走路。

1958年,傅墓被挖開,只見他那條受傷的左腿骨,竟像哥窯出土的瓷器一般,腿骨上整齊排列著如開片般的花紋。可惜,其祖傳的一支香接骨祕方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