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汪氏歷史長河中第一顯祖,汪氏越國公

解讀百家姓汪姓。汪氏越國公年譜,汪氏歷史長河中第一顯祖。汪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二十九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3%左右。

汪氏越國公:汪氏歷史長河中第一顯祖

汪姓文化之汪氏公越國

越國公,即我中華汪氏第四十四世祖,亦為汪氏歷史長河中第一顯祖,是春秋魯國潁川汪侯的後裔。名世華,字英發,又字國輔,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省掉“世”而改名“華”,為四十三世祖僧瑩公之長子。在舉世大亂之際,汪華主鎮新安(六州)十餘載,德惠民眾,安居樂業,永世讚頌。華公一生,百象皆奇。現將老譜之《越國公年譜》(八十九世裔士儲著),整理撰編如下:

從來,天生奇傑必有奇兆,亦必經奇難又歷奇窮,而後得奇遇以顯奇才,因奇才而建奇功。此一奇而無不奇,有大不可解之,究其確然可據者,本譜(長壠篤親堂。汪氏宗譜。民國二十年版)錄之越國公始終之事蹟,源自雲嵐志。

粵稽隋開皇五年乙巳(公元585年)三月十五日夜,公之母鄭氏(43世戴國公僧瑩夫人),夢一黃衣少年,長丈餘,擁五雲自天而降,遂之有孕。

次年,即隋文帝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子時(凌晨一點以前),公誕生(公一歲)於新安登源裡(今績溪淳安大廟汪村),香霧饒室三日噫嘻,公之生奇甚矣。

公二歲(公元587年),襁褓棲山(母嬰住房及住地)常有祥雲覆其上(霧繞屋頂、雲盤上空;落低為霧,升高即雲)。

公三歲(公元588年),公之父(戴國公僧瑩)卒,始煢煢幼孤焉(從此輪為失去父親的幼年孤兒了)。

公四歲(公元589年),公之母攜歸舅氏家(歙州鄭村公之舅父家)。

公五、六、七歲(公元590—592年),亦如之居無何(這三年也住舅父家,沒什麼殊奇之事值得記敘)。

公八歲(公元593年),公之母鄭氏卒,是失怙而並失恃也(從此成為無依無靠、父母雙亡的真正的無助孤兒了)。

公九歲(公元594年),為舅氏牧牛,出即踞坐磐石,氣使群兒,如將帥指麾狀,群兒每如期至,聽其令。(在眾牧伴中自成王者,言聽計從,一呼百應)

公十歲(公元595年),有一兒姓張名士壎至失,期公踣之死,群兒驚走,公笑曰:“之生而致死之,獨不可之死而致生之”,乎撫之果復甦。

公十一歲(公元596年),有一天,公率眾牧童上山放牛,突遇風雨交加,獨公衣不濡,爰令群兒刈茅營屋以避風雨,工畢曰“吾且椎牛以落成即食牛,”徒歸,舅氏問牛所在,對曰“入地中,力挽之僅拽其尾,跡之穴,有牛尾竟不可拔及。(註釋:眾牧伴山上遇大雨,而公的衣服竟不溼,為關照大家,公令眾夥伴割草搭棚以避雨,並將自己所放的牛殺了燒給大家吃了,將牛尾子栽在山坡上,造牛足跡至坡穴處。而後空手而歸,舅問牛哪去了,答道牛已鑽入山中,在我努力挽救之下僅剩尾巴在山外,現有牛尾和足印為證……)

公十二、十三、十四歲(公元597—599年),仍食宿於舅家,獨善書臥(獨自一人閉門讀書,食宿讀於一間房內而不輕易出門)。舅母覺怪之(感覺奇怪和疑惑),一日潛去其簀寢視之如初陰,視床下有若青龍(有一日趁公離室時偷偷入室欲看個究竟,竟發現臥鋪處象天將陰雨般薄霧狀潦繞,床蓆下有似青龍戲遊之狀),蹲負然噫嘻,此亦事之大不可解矣。

公十五歲(公元600年),公長成英俊美男,身高九尺,廣顙方頤,龐眉隆鼻,美髭髯昂,鄉里驚異之,舅氏亦不敢容之,公遂去(因種種異象,鄭村驚恐,舅父也不敢斷續容留,將公攆出鄭村)。

公十六歲,即隋文帝仁壽元年辛酉(公元601年),公落魄放縱于山澤間。

公十七歲(公元602年),公遊歷睦州,從演公練習武事。

公十八歲(公元603年),自睦州還(迴歸歙州故里),獨以勇俠著(獨往獨來,以勇夾著稱。

公十九歲(公元604年),選據新安,納勇結邦,且氣勢相當,攬得如具備英雄氣概的堂弟鐵佛及天瑤等多從焉。

公二十歲(公元605年),即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婺源寇起,不安遂甚。新安郡府遣兵平亂,力不敵寇而敗歸,郡守無奈公告全境,召兵募將。公即率眾士應徵,遂即部兵剿寇,一舉滅之,因功獲任新安州裨(副)將。

公二十一至二十八歲(公元606—613年),俱在新安為州郡裨(副)將。期間郡守將張公妒才藏私,曾多方迫害,終因賞罰不公,激眾將士群憤欲反,張公逃之。

公二十九歲(公元614年),受眾推任守將,再平歙州回玉鄉寇亂。

公三十歲(公元615年),娶休寧線氏──端彥公之女,首婚,始有家室。

公三十一歲(公元616年),時逢隋末大亂,受眾官兵擁戴自立為新安州刺史,以鎮保一方平安。

公三十二歲(公元617年),宣州守將不服,欲起兵征討,又仗煬帝來揚州,僅一江之隔,以為聲援,遣將陳羅明來戰,公遂率精兵八百應戰並追擊之,一舉攻克宣州,宣守將請降,公納降並優待。應拼宣州惜乎,妣錢氏亦卒於是年也。

公三十三歲(公元618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遂杭、睦、婺、饒等州守將感德攝威,相繼歸順。至此,公已功德日盛,威譽益隆,統領六州(今浙江、安徽及江西三省近半區域),帶甲十萬。

公三十四歲(公元619年),時至中原大亂,南方割據漸多,隋帝已無能控制,以一州刺史統領六州,恐名威不足,若遇外力入侵極易瓦解,六州諸將憂患以謀,一致奉請華公立國稱王,公再三推辭。

公三十五歲(公元620年),形勢所迫,眾望難推,遂權於歙(定都歙州)始稱吳王焉。

公三十六歲(公元621年),公終究恍然於天命者也,觀天象則知天意攸歸。唐王建國三年餘,盡顯強盛且德政惠民,汪華自認不及,視唐王為真命天子,為促華夏一統,唐高祖武德四年辛巳九月,遣堂弟鐵佛往西京奉表歸唐,唐高祖欣納並嘉封汪華為上柱國越國公,食邑三千戶,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並任歙州刺史。

公三十七歲(公元622年),朝京師(上京城──唐首都西京長安今西安,供職和暫居),復娶唐大將軍巢國公錢九隴之次女──錢氏名任(湖州長城光化里人),完二婚(首妻已亡六年空室且無育,此婚錢氏實為正房)。

公三十八歲(公元623年),妣錢氏首胎攣生雙子──長子汪建、次子汪璨。

公三十九歲(公元624年),於京師又娶龐氏,三婚(實為二房)。

公四十歲(公元625年),妣錢氏二胎生子一──三子汪達,妣龐氏首胎生子一──四子汪廣。並因倆室皆待產或哺育,而再娶嵇氏,四婚(實為三房)。

公四十一歲(公元626年),妣嵇氏首胎生子一──五子汪遜。

公四十二歲(公元627年),妣嵇氏二胎生子一──六子汪逵。

公四十三歲(公元628年),即唐太宗貞觀二年丁亥,太宗詔援左衛白渠(今陝西)府統軍,錫信圭,長居長安。同年,唐太宗詔高士廉等編輯天下譜帙,華公亦奉詔上譜表。

公四十四歲(公元629年),妣錢氏三胎生子一──七子汪爽。

公四十五歲(公元630年),無殊事略記。

公四十六歲(公元631年),妣龐氏二胎生子一──八子汪俊。

公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歲(公元632─634年),無殊事略記。

公五十歲(公元635年),妣錢氏卒。

公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歲(公元636─640年),皆無殊事略記。

公五十六歲(公元641年),妣嵇氏卒。

公五十七歲(公元642年),無殊事略記。總之,四十四至五十七歲,均在京師任左衛白渠府統軍之職也,且夫我公以奇才立奇功猶有未罄者。

公五十八歲(公元643年),唐太宗改援忠武將軍、右衛積福(今陝西)府折衛都尉。

公五十九歲(公元644年),奉唐太宗詔再娶張氏,五婚。同年,唐太宗徵遼東,特詔授九宮留守,輔掌朝政,益封賜五頂花冠詔一品服於眾夫人,誥公夙夜盡瘁上,彌嘉其勳。

公六十歲(公元645年),張氏首胎生子一──汪獻。

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歲(公元646─648年),佐命匡時裕如也。

公六十四歲(公元649年),即唐高宗貞觀二十三年己酉,因病於三月九年級日卒於京師長安。上用是賜雜彩(各種彩色絲綢)十匹,黃金百鎰(古代重量單位,1鎰=20兩或24兩,百鎰=2000兩或2400兩)及東園祕器恩禮之。

三年後靈柩運回故里,葬於歙縣城北雲嵐山。

公功德無量、忠勇蓋世,熱心安民,忠心護國。徽民謳歌,大朝嘉譽,後代唐王多有加封,宋元明清後朝大帝亦追封十餘次。除汪氏宗祠外,地方民建(或少數官建)忠烈廟、汪王廟、越國墓祠等數處,尊為太陽神、地方神、汪王大帝等,奉拜一千二百餘年。

而不忍忘今者,統觀我公生平:其少失怙失恃,似劉下邳其流落不偶,也似劉豫州其保障一方,也似吳越王其識時歸命,也似竇河西其長享富貴,諸子列朝,也似郭汾陽嗟夫。我公真千古奇傑哉!宜其陰德,遠被子姓蕃衍寢熾而寢昌歟。記曰:公侯之家必復其後,誠哉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