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續修並刊印了四次的《梅林阮氏宗譜》

解讀百家姓阮姓。淺說續修並刊印了四次的《梅林阮氏宗譜》。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國最大的姓氏。

續修並刊印了四次的《梅林阮氏宗譜》

阮姓文化之《梅林阮氏宗譜》

《梅林阮氏宗譜》是我第一次見到的整套的遞修本。從清咸豐四年(1854)至民國十七年(1928),在歷時74年中,共續修並刊印了四次,打破了家譜三十年一修的記錄,值得一記。

梅林阮氏曾在乾隆間三次續輯,但均未刊印。

咸豐甲寅年,由二十世孫阮人正、阮騰彪重修,四卷四冊,以“智仁聖義中和”六字編號,交各房董事收藏,另有總譜一部,由族長輪交收藏,又以“文行忠信”四字編號,由自出紙費者收藏,共印十一部。卷首有序數篇,卷一:凡例、原序、淵源考、附錄陳留譜世系及於潛譜世系,大房廷一公派世系,西漕房世系;卷二:前塘河房世系,後塘河房世系;卷三:河東岸房世系,三房廷三公派世系,附螟派世系;卷四:行略、祭禮、宗則、宗禁、祠產、祠器、雜說,各房藏譜名目。

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本,由阮騰彪等續輯,仍為四卷四冊,卷次內容稍作調整。共印七部,仍以“智仁聖義中和”六字編號,另有總譜一部,由宗長收藏。

民國八年(1919)重修本,由廿二世孫阮永昂、阮禹盛等續輯,仍為四卷四冊,卷次未作調整,世系則自然有了延續。共印七部,編號及藏者與光緒本同。

民國十七年(1928)重修本,阮永昂、阮禹盛等續輯,仍為四卷四冊,卷次內容稍有調整,世系也有了延續。共印九部,以天干編號,其中癸部為草稿。此譜很有意思,一是與前次修譜時隔不足十年,幾乎為重印。阮禹盛《重修宗譜序》雲:“吾祠譜牒於民國八年己未歲續修以來,未及十載再修,本非其時。茲緣各房子姓催修不已,爰邀請宗長、六房董事等集議續修宗譜。經眾允洽恭指中堂告祖,擇吉於正月十五日開始採訪,至秋季圓滿。”

梅林阮氏宗祠為餘慶堂,建於乾隆六年(1741),現屬匡堰鎮高家村後張埭,已於近年拆毀。是譜卷四雜說有《餘慶堂記》雲:“始祖仲崗公晜弟皆仕,清白可風。宋高宗御書餘慶堂額賜之,舊本所錄良不誣也,故祠中堂匾仍顏是額。”

卷首有道光二十九年二十世孫阮騰鳳《東宅房小序》雲:“據舊譜世系,首陳留派自鏡迄良凡三十三世,次於潛派自良迄宋教授仲崗凡二十八世。宋高[宗]南渡,多士雲從,紹二公官光祿寺少卿,娶謝氏,率三子孟崗、仲崗、季崗,自陳留徙於潛。孟即居於潛天目山下,仲與季又臨會稽郡,後季卜築於慈水伏山之陽,仲崗公家餘姚之梅川鄉。我族出自陳留,飛於潛派也。舊譜以仲崗諸公為於潛人,誤矣。……珍一公徙上林石人村,是為東宅之祖。國正、長春二公後,則為西宅一支:廷二公長子仁庵公居西漕,是為西漕之祖;次子謹庵公後徙居梅林市西,分為前塘河一支。前塘河支秉十四公,謹庵公之曾孫、秉一公之叔弟也,徙居河東村,又分為河東岸一支。秉一公之第三子虎三公又分為後塘河一支,廷三公子孫甚少,不分支,故譜中有三房四支之別。今距珍一公遷來已七八世矣……”查譜載世系,珍一即阮惠,生於明萬曆年間,卒於清康熙年間(譜中沒有準確的記載,僅記生萬曆四十□年二月十一日,卒於康熙某年十月廿一日)。

阮氏遷姚始祖為仲崗,譜載為南宋初人,但何時遷徙梅川仍含糊不清。而“始祖仲崗公下約有五代皆莫可考”(《分房支小考》),“今撮舉金水木火土旁字補綴五代,亦屬穿鑿附會”(《修譜傳疑》)。原來修譜時對世系不清的上代遠祖,也是這樣毛估估的,家譜的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但他們還是實事求是記錄在案的,比起有的家譜亂抄一通、矛盾百出又強詞奪理、難圓其說者要好得多了。其第六世阮圻生三子,廷一為大房,廷二為二房,廷三為三房。所謂四支,實為西宅分支,即西漕、前塘河、後塘河、河東岸。

是譜儲存了宗族相關的禮儀、禁忌及物器、財產之類,現抄錄其中冬至儀節——這在宗祠儀節中算是較為簡單的一種,但也使人想起“繁文縟節”一詞了。儀注如下:

“司磬者出磬三下。司鼓者擂鼓三通。司儀者驅逐閒人。升炮。起樂。參神(首宗長、次房長、次紳士、次貯長管長、次捐分子姓)。鞠躬拜興四平身。盥洗(宗長)。詣香案前。跪。上香。酹酒。獻帛。俯伏興平身。詣神案前。跪。上香。初獻爵。進箸。進餚。分斟酒。亞獻爵。進桃。進湯。分斟酒。三獻爵。進禽。進飯。分斟酒。俯伏興平身。復詣香案前。跪。俯伏。止樂。讀祝。起樂。起。鞠躬拜興二平身。過位。房長、支長謁祖。紳士、貯長、管長謁祖。捐分子姓謁祖。焚祝帛。禮畢。發炮。族人齊揖,宗長乃退。(祭品、祝文另詳祭簿)”

修譜署名也很有講究。如民國十七年重修,分為參議和輔議,參議下列宗長二人,總房長一人;輔議下則有房長一人,總理一人,總攝一人,總董二人,總管一人,董事六人,協辦一人,校對一人,總採一人,採訪七人。後人見此名單,分不清這部家譜到底出自哪人手筆。但從序中推知,應是協辦阮禹盛。從此可知,民間修譜與官方修志相似,真正執筆者,都被一大序列政長官壓著,壓得透不過氣來,甚至面目模糊,衣衫襤褸,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