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起名/列表

中國不可分割的臺灣名字的由來

臺灣位於大陸的東南部,無論是風景還是美食都是臺灣讓人心動前去的原因。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有著各種名稱,地名也是其中一個,你是否好奇過地名由來呢?

那麼,本期地名大全一起來看看臺灣名字的由來。

中國不可分割的臺灣名字的由來

臺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76年)建為臺灣省。臺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臺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有人說“臺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臺灣”是因盛行於閩臺地區的颱風而得名;還有人說“臺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臺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臺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臺灣通史·開闢篇》)。

更多的人則主張“臺灣”之名來源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遊篇》中的“臺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臺灣”則由“大員”、“臺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臺灣省條中,闡明瞭“臺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臺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臺灣。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它的名稱多有變化。早在春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臺灣歸屬揚州範圍。

先秦時,稱臺灣為“瀛洲”。秦滅漢興,稱臺灣為“東瀛”。三國時,又稱臺灣為“夷洲”。隋唐至宋朝時,稱臺灣為“流求”。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明朝初葉,稱臺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臺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雞籠”。

漁民們常在臺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臺灣。明朝中葉,臺灣又有了“大灣”、“大員”、“臺員”之稱。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冤”。因為在開發臺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冤’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與閩南土語“臺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明朝萬曆年間,因臺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遂稱之為“臺灣”。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臺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TAG標籤:由來 不可分割 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