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別有風韻的揚州巷子文化

中國是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以我國5000年曆史的成就,積累下來各種各樣的文化更是數也數不清,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北京的衚衕、四合院文化,上海的弄堂、揚州的巷子,其中揚州巷子文化是怎樣的呢?你有多少了解呢?本期揚州文化為你解析。

別有風韻的揚州巷子文化

揚州巷子反映明清時衙署痕跡的有運司街、兵馬司巷、館驛前、參府街、縣學街;因寺廟祠宇所在而得名的有彌陀巷、三祝庵、觀音堂巷、真君巷;因賣食品得名的有牛肉巷、羊肉巷、糖坊巷;自古揚州手工藝發達,依據作坊取名的有蒸籠巷、鐵鎖巷、打銅巷、皮坊街、糖坊巷、漆貨巷、油貨巷。

有些巷子名稱很奇特,如黑婆婆巷、雞鴨巷、吃吃看巷等,取名五花八門。我比較偏愛具有濃烈民間色彩的小巷,總是和人們的生活起居習慣相關,牢牢地接地氣。

如剪刀巷過去是專門打剪刀和賣剪刀的巷子,長長的巷子裡盡是做的剪刀生意,只是而今已沒有了專門的剪刀鋪子,但銷售生活日雜品的小店卻是隨處可見。

揚州的巷子和瘦西湖一樣,“瘦”得別有風韻。巷子大多用石板鋪成,也有用小青磚一塊塊砌成。由於年代久遠,石板被踩得油光,青磚已生滿苔蘚。

每戶的院子裡通常會有天井,抬眼可看到一片天空,周圍都是別人家的山牆和屋頂,山牆密密地散佈?用於固定牆體的鐵釘,魚鱗般的灰瓦像是非洲少女的髮辮整齊地排列。這些老屋都是木結構,並不太隔音,腳步稍重點,屋子都有動感,這養成了他們動作安靜的習慣。

許多巷子無法容得下兩人並行,即便是再好的陽光也難以穿透進小巷的窗櫺。行走在巷裡的人已經習慣了謙讓,迎面走來,往往都會側身讓對方先過。有的巷子稍寬,居民出去辦事,會騎上單車,一路鈴聲,順巷子傳出很遠。

還會有候客的腳踏黃包車,車主漫不經心地坐在車上等待?出門的住戶和在巷子裡已經走累了的看客,黃包車已成為小巷最離不開的交通工具。巷子窄且長,巷子連巷子,有時看似已經到頭,可走近卻大有玄機。有時看似四處連通,可三轉四折之後卻是死衚衕。

揚州有民謠:“揚州城,巷子深,戶對戶,門對門,門裡門外一家人。清晨開門問個早,小巷雖窄不礙人,來往行人禮三分。”巷子裡不時會看到雜貨店、燒餅油條店、鞋匠鋪等,為裡面的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走近深巷,看樹,看木瓦結構的老屋,看平靜如水的生活,你才會真切地體會到揚州人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寧靜與祥和。

TAG標籤:揚州 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