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東莞二月八年級賣身節的習俗

你沒聽說過“賣身節”嗎?大家一定覺得奇怪吧!賣身也有節日嗎?在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就有一個這樣的節日。“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就是賣身節,這個節日目前已經成為東莞市地方的一個特色文化節日了。在東坑鎮,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舉行隆重的節日慶典,學校會放假,很多人都會上街去玩。我們去看看這具有東莞文化特色的節日吧。

東莞二月八年級賣身節的習俗

節日由來
  傳說神仙降臨要視察百姓、考察民情並順道救苦救難,大行善事,所以人們往往在農曆二月八年級聚集在廣場上,展現自己,讓神仙更真切地觀察到世間真善美從而“問診下藥”,從此在廣東東莞延續了幾百年的“賣身節”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遺產,併成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民眾的喜愛。

美麗的傳說和歷史足以說明,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八年級”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著“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有“盧家地、謝家田”的著稱。連線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庶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蟀寮,連綿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八年級”的頌歌。

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脣村,有一姓位盧的大戶,趕著清明之前開耕,農曆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在塘脣村前,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八年級”這天,坐在塘脣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出賣勞力,等待財主僱請。有田地的財主,就在這天,到塘脣村前,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一僱就是一年,這就叫“賣身”。

接著,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說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品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

幾度滄桑,東坑“二月八年級”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近年來,改名為“歡樂節”,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八年級”來過歡樂節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

活動安排
  當天,在東坑大道世紀廣場,龍騰獅舞人山人海。來自粵港臺兩岸三地的數萬民眾同賞凸顯東坑“賣身節”農耕民俗元素的舞龍醒獅、非遺風情特色的粵劇表演。

因“賣身節”由古代“勞動力集市”發展而來,企業招聘也在“賣身節”中重現。在東坑井美村文化廣場,富港電子公司負責招聘的王小姐向記者介紹,招聘會大概有七八萬人次到場,公司一季度的員工缺額通過此次招聘活動可填補八成左右。來自江西的劉先生稱,前幾天他才從老家過來東莞找工作,今天在這裡找到一份包底有2500元人民幣的工作,還可以看看文藝表演,真是兩全其美,他覺得很開心。

祖籍東坑的謝伯夫婦前天特意從香港組團回來參加“賣身節”,他告訴記者,他倆每年都來參加“賣身節”活動,因為這天不僅是遇仙的日子,也是他倆認識的特別日子。謝伯夫婦開心地介紹著自己的賣身節情結。

一年之計在於春,東坑“賣身節”既然是農耕民俗就離不開人們對豐收的渴望、離不開對雨水的祈求。如今,東坑“賣身節”遊人中的年輕男女,總愛在大街小巷潑水戲嬉互送祝福,祈願被水潑得一身吉祥,帶回一身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