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時代意義深遠的湖北漢川善書文化

善書是湖北著名的傳統文化,它的流行已有將近三百年,它曾經流行於湖北全省、河南開封、四川樂山和湖南。善書的表演形式為講唱結合,傳播的思想大多為善惡有報。善書也是我國宗教文化和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期的湖北文化為你帶來漢川的善書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時代意義深遠的湖北漢川善書文化

善書是一種說唱結合的曲藝曲種。自清乾隆年間形成曲藝形式以來,已有260年的歷史,曾盛行於湖北全省、河南開封、四川樂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漢川市的善書藝人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曲種。俗稱宣講善書。因藝人常用“未開言來,淚流滿面”開場,故民間戲稱其為“未開言”。

流傳於漢川、天門、沔陽、潛江、孝感、黃陂、雲夢、安陸一帶,其中以漢川最盛,故又有“漢川善書”之稱。善書是一種說唱結合的曲藝曲種。自清乾隆年間形成曲藝形式以來,已有260年的歷史,曾盛行於湖北全省、河南開封、四川樂山和湖南大部。至今,唯湖北省漢川市的善書藝人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曲種。俗稱宣講善書。

因藝人常用“未開言來,淚流滿面”開場,故民間戲稱其為“未開言”.流傳於漢川、天門、沔陽、潛江、孝感、黃陂、雲夢、安陸一帶,其中以漢川最盛,故又有“漢川善書”之稱。漢川善書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山口大學教授何部泰記曾於2002年和2004年兩度到漢川市文化館考察漢川善書的講唱活動,並在日本出版了研究專著。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川善書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山口大學教授何部泰記曾於2002年和2004年兩度到漢川市文化館考察漢川善書的講唱活動,並在日本出版了研究專著。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火渺渺,傷人心絃:漢川善書,這一國家級“非遺”,怎樣才能不成為絕響?

“大明帝聖諭,昭曰為善陰騭,始行八旗直隸,終卻北滿。”漢川馬口鎮詩詞楹聯學會會長王遠愛撰的這幅上聯,道出了善書的淵源。善書在清朝乾隆年間形成“說唱結合”的曲藝曲種,起初為傳誦皇帝的“最高指示”,逐步演變成宣講“十全大善”.從皇室專享到民間傳唱,從北方源頭向南方擴散,在鼎盛、發展、衰落的線路中,善書走過近300個春秋。

歷史上,漢川藝人將積善陰德的理念,融入當地楚劇當中,形成大宣腔、小宣腔、歡樂腔、怒斥腔等13種表現形式。在宣講過程中,通過宣、講、答、對等,活靈活現表現故事情節,受到群眾歡迎。在周邊善書逐步消亡的時候,漢川善書一脈獨存,並一騎絕塵,與黃陂花鼓,陽邏高蹺一起被譽為“湖北三盛”.

80年代中後期,漢川馬口、南河一帶說書最盛,那裡水陸便利,商業繁榮,人氣集聚。馬口搬運站職工劉德謙創作的《比首案》、《飛歌案》、《雙團圓》等名篇,寫的都是些破案經歷,折射那個時代的印記。那時,馬口名氣很大的說書人王海元,在白天宣講過後,晚上點起火把講夜場,“底下黑壓壓一片,漢口、漢陽、仙桃等各地近萬人來聽書。”王遠愛見證過善書的輝煌。

90年代以來,隨著網路、電視的興起和普及,善書漸漸衰落。藝人宣講善書,一個故事要講3到4場,每場3-4個小時;唱腔以哭腔為主,渲染悲涼氛圍;宣講的400多個指令碼,主要是清朝或民國時期的故事;新創作的指令碼,多半移植於民間傳說,或者新增神話色彩。這些,已落後於時代節拍,不適合現代人的文化需求了。

TAG標籤:漢川 深遠 湖北 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