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廈門鼓浪嶼文化,風景名勝

“去廈門不去鼓浪嶼,等於沒去過廈門。”廈門作為國內著名的旅遊城市,更因怡人的天氣和優美的風景名勝成為必去的旅遊勝地之一。而廈門鼓浪嶼更是必去的景點之一。那麼你想知道鼓浪嶼的文化來歷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鼓浪嶼(英文:Kulangsu)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島上岩石崢嶸,挺拔雄秀,因長年受海浪撲打,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巖峰。

原鼓浪嶼區後被撤銷行政區併入思明管轄,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此島還是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鼓浪嶼的開拓和發展
  鼓浪嶼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唐中葉(公元8世紀前後)以後,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家族先後遷居島上開發與生產,該島遂有“新城”、“嘉禾裡”之地名。宋、元時期,島上人煙漸繁,閩國龍啟年間時置同安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島上設立“嘉禾千戶所”。元代後期,泉州出現亦思法杭兵亂。泉州港口逐漸衰敗,明初海禁,加之倭寇戰亂影響,泉州港逐漸衰落,清代興泉永道道臺自泉州移駐廈門,開放廈門港口和臺灣的對渡,廈門港口繁榮。

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963年,宋名義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裡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臺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臺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臺灣府改為臺灣道,同屬於福建省。

民國元年(1912年),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1912年,析同安縣綏德鄉嘉禾裡和大、小金門等島嶼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

1949年9月初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後改隸於廈門市至今。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攻入廈門,後金門戰役、金門炮戰,參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等相關文章和詞條,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宣告》,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劃上了句號。

因為有關文物、文獻資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嶼的歷史已不可考。由於鼓浪嶼四周的輪廓接近圓形,因此民間相傳宋、元時期其地名為“圓沙洲”、“圓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紀的地圖上曾被稱為“洲仔尾山”,可以作為鼓浪嶼古地名的一個考證根據。

可能你也喜歡:
  別具風光的長白山放山習俗
  東北大鼓:坑頭上的藝術文化
  獨具魅力的黑龍江方正剪紙藝術
  獨具特色唱腔的吉林黃龍戲文化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第2張

鼓浪嶼的初步繁榮
  明末清初至鴉片戰爭前夕鼓浪嶼的初步繁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據金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抗擊南下的清軍,並於此操練水師,率兵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鼓浪嶼是鄭成功最初的根據地。《南疆繹史》等文獻記載,鄭成功在南安故里焚青衣起兵後,“與所厚陳輝等90餘人第一旅遁入金門,隨往南澳收集餘眾,得數千”,隨之“移屯鼓浪嶼”,時在隆武二年(1646年)。

鄭氏起師伊始,軍費拮据,處境困難。恰好有一艘鄭家的商船從日本開來停泊在鼓浪嶼,鄭成功遂將這艘商船帶來的10萬兩銀子用來募兵和購制軍械。接著在鼓浪嶼日光巖等要地屯營紮寨,設水操臺練兵,並積極從鼓浪嶼引兵配合閩南抗清力量,在泉州、同安、海澄一帶抗擊清軍。直到永曆四年(1650年),鄭成功計奪廈門島,兼併鄭彩、鄭聯的軍隊,始形成包括鼓浪嶼在內的金、廈抗清根據地。鄭成功率師駐鼓浪嶼前後四年。清代開放廈門港口和臺灣的對渡。

英軍佔據鼓浪嶼
  18世紀後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殖民者不斷向外爭奪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封閉的舊中國成為它們的一個侵略目標。廈門是清代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航運貿易中心,早為西方殖民者所垂涎,並被列為用武力侵佔和被迫通商的主要目標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胡夏米(H·H·Lindsay)等人乘坐武裝商船前往包括廈門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偵察。事後,胡夏米向英國外交大臣建議,如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一定要封鎖並佔領廈門。英國當局在制定侵華戰爭計劃的過程中,也一再提到廈門,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廈門。

英國侵略者極力用鴉片來開啟中國的大門。為保護販賣毒品的可恥勾當,它們加緊攫取在華的種種特權。1840年06月03日,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伊始,英軍便多次派遣兵船闖入閩粵海面窺探和挑釁。當時領導福建沿海抗英鬥爭的是閩浙總督鄧廷楨。鄧廷楨是一位愛國的抵抗派代表人物。由於鄧廷楨積極備戰,加強了防禦力量,加上廈門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英軍於1840年07月02日和8月21日以及接連幾天的武裝侵略,均遭到廈門軍民的迎頭痛擊,以失敗告終。

英艦退出廈門後,繼續北上,用武力恫嚇清政府。清朝統治者見勢不妙,遂採取妥協態度,在福建方面調顏伯燾接任閩浙總督,同時下令“撤兵省費”。1841年8月,英國侵略者再次派遣侵華全權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親率強大的艦隊直攻廈門,狂妄地要求清政府地方當局“放棄城池及廈門之一切堡壘”。在當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戰中,雖然廈門守軍擊中數艘英軍兵船,無奈寡不敵眾,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和部下官兵堅守陣地,同敵人血戰到底,最後全部壯烈殉國。廈門和鼓浪嶼同時陷入敵手。

鼓浪嶼淪為殖民地
  鴉片戰爭之後的20年間,外國列強勢力對廈門和鼓浪嶼的侵略已全面展開,且迅速地擴充套件和深化。在此期間,西班牙、荷蘭、挪威、法國繼英、美兩國之後,也在廈門設立領事並在鼓浪嶼建造領事館。外國洋行和公司越辦越多,外國商人不滿足於通過轉手投機買賣攫取暴利,開始在廈門創辦工廠企業,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英商廈門船塢公司和設在鼓浪嶼的英商廈門機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較大的外國公司。

為了進一步操縱中國的市場,外國勢力培植了一批買辦為它們效勞。航運公司、銀行、電報局也同時相繼興辦起來。緊跟在美國歸正教會後面,倫敦差會於1844年在鼓浪嶼成立教會,大英長老會也於1850年在鼓浪嶼扎住腳跟。

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一醫院內)。一批培養中國牧師、傳道士的“聖道學教”,宣傳宗教的教會學校在廈門,特別是在鼓浪嶼,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為了進一步掌握東南門戶一一廈門的經濟命脈,控制廈門海關和港口管理大權被視為關鍵的措施。

1862年3月30日,外國列強根據《天津條約》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在廈門設立海關稅務司。同年,設立廈門口理船廳。清初以來就已存在的中國海關變“常關”,被降作對內航運貿易的關卡。到了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連這一點點權利都被剝奪掉。海關稅務司和廈門口理船廳的設立,使清政府喪失了廈門海關和港務的管理大權,廈門從此進一步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淵。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看到廈門門戶大開,有利可圖,趕緊蜂擁而入。德國和日本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1862年以後,列強勢力越發強大。

1870年海關稅務司休士(GeorgeHughes)統計廈門有洋行14家,其中英國7家,印度3家,德國2家,美國和英屬新加坡各1家。1882年,副稅務司勞思(W·B·Russell)統計,洋行已增至23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獨佔了鼓浪嶼,直至我國抗戰勝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地區解放。

2003年,撤銷行政區,大幅減少政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合併於廈門市思明區。區劃調整後,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風景名勝區將管轄10個著名風景區,陸地和海域面積達到245平方公里。

可能你也喜歡:
  令人難忘的北京的老字號文化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令人懷念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老北京過春節時的風俗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第3張

商業化
  單日超過10萬名遊客進島,破牆開店、佔道經營屢禁不絕,店租瘋漲逼走老店,在老一代島上居民看來,廈門鼓浪嶼已從昔日寧靜、浪漫音樂島變成了喧鬧的“燒烤島”。過度商業化,使有的網友發出感慨:拿什麼拯救你,鼓浪嶼。

據鼓浪嶼管理委員會主任曹放介紹,(2013年6月)鼓浪嶼常住居民約為6000人,而這一數字在幾年前是2萬多人。隨著大量常住人口的流失,島上優質的醫院、學校也陸續搬離,鼓浪嶼的社群功能正在逐步退化。與之相對的是,2012年,這個1.87平方公里的小島接待遊客1136萬人次。在10月2日當天,鼓浪嶼單天接待遊客超過1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遊客的激增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帶來了大量佔道擺攤、野導假導橫行、家庭旅館無序擴張等問題,導致島上用電、用水、環衛等資源高度緊張。

多部門管理
  從2012年5月到2013年4月,由廈門市公安局、工商局、鼓浪嶼街道辦、鼓浪嶼管委會等14個執法部門的骨幹力量進駐鼓浪嶼,組成“鼓浪嶼協同管理聯合執法綜合整治小組”,針對島上亂象根源之一的“商業亂”展開整治。據曹放介紹,鼓浪嶼綜合整治,涉及鼓浪別墅碼頭等10多個必須拆除的建築物與構築物,600多個佔道經營攤點,200多個無證導遊,188個無證家庭旅館和餐館,140餘個公房轉租或公有住房改個人商業用房,以及此起彼伏的違章建築。

復興之路
  鼓浪嶼申遺辦公室副主任徐晉民認為,鼓浪嶼上主要的問題是由於遊客過多引起的,因此限制客流及景區收費改革勢在必行。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魏敏認為,一味地限制遊客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萬全之策。

魏敏表示,在世界範圍內,景區的發展都伴隨著商業化開發程序,“但重要的是,在商業開發前,當地政府需要在保護當地文化的前提下,合理的規劃、協調佈局。比如新加坡的聖淘沙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華僑大學旅遊學院院長黃遠水錶示,鼓浪嶼需要採取合適的限客措施。“國內的布達拉宮、敦煌莫高窟都有成功的限客經驗。限客不僅可以保障景區的旅遊品位,還可以讓遊客在遊覽的時候有種珍惜的心理。”黃遠水說。

曹放表示,鼓浪嶼今後將著力健全多部門協同作戰的機制,繼續強化對管理、服務人員的培訓。現代化的應急指揮中心、覆蓋全島的監控系統、應急預警系統等這些設施在今後都將逐步配套完善。“最重要的還是要釐清體制,儘快建立統一的管理體制。”

可能你也喜歡: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
  十番音樂溯源與藝術特色
  福建著名戲曲:梨園戲
  永春紙織畫的溯源及文化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第4張

鼓浪嶼輪渡提價
  自2014年10月20日起,外地遊客將由原來的輪渡碼頭改從東渡郵輪碼頭和海滄嵩嶼碼頭乘輪渡前往鼓浪嶼。港口管理局亦指遊客船票價格將從今的往返每人8元(人民幣,下同)提高到30到50元。

2015年1月1日起,部分與鼓浪嶼居民日常生活、學習等密切關聯的非廈門市居民,也可8元上鼓浪嶼,已有近700人通過了相關申請。

保護措施
  2003年底,廈門完成城市行政區劃調整,之後,為了發展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廈門市政府於2005年1月31日出臺了《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其中規定:市政府設立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根據法律、法規和本辦法對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實施統一管理。

設在鼓浪嶼風景名勝區內的所有單位,除了各自業務受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外,都必須服從管理機構對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同時,除了風景名勝區建設,鼓浪嶼還有居民社群的建設,其隸屬思明區政府的派出機構鼓浪嶼街道辦管理。這便形成了鼓浪嶼二元管理體制。

從2013年1月1日起,鼓浪嶼島將實行遊客總量控制,限制上島遊客數量。

全面安檢
  2013年6月15日來自鼓浪嶼管委會的訊息,以後上鼓浪嶼要全面安檢:人要安檢,貨物和行李也要安檢。據悉,這些設施在2013年10月前完工。鼓浪嶼管委會將加強與輪渡公司的合作,加大安檢、抽檢的力度,對不完善的輸送帶、安檢門做進一步的補充完善,一定要解決死角問題。

位置
  鼓浪嶼隸屬於福建省廈門市,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島隔海相望,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實為深海),輪渡4.5分鐘可達。(現環島一週,約40分鐘)面積1.91平方千米,2萬多人,現為廈門市思明區所轄。

氣候
  鼓浪嶼,溫暖溼潤,光熱條件優越。四季季相變化頗有規律:春季季風由東北轉偏南,由冷轉暖,雨水增多;夏季有颱風和雷雨的調劑,給熱天帶來涼意,時有颱風;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東北季風,冷而不寒。年平均溫度為21.2℃。海陸風極為明顯,往往半夜起至中午吹西至西北風,午後起至半夜前吹南至東南風。

夏季風一般為東南至西南風,平均只有2—3級。雷暴5—8月份最多,雷暴的產生常造成暴雨。海霧從十一月份至來年的六月份產生,以三月份最多。濃霧一般產生於午夜及早晨,連續最長3天,最短1小時。

鼓浪嶼已修好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里,由道路、隧道、曲橋組成,以電瓶車代步。

環島路以輪渡碼頭為起點,向東往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莊花園-港仔後浴場-英雄山隧道-鼓浪石-鼓浪別墅-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工藝美術學校-內厝澳-燕尾山-三丘田旅遊碼頭-海底世界-輪渡碼頭;向西反之亦然。

文化遺產
  自鼓浪嶼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後,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被提上議程。相關部門將著手啟動鼓浪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申遺主題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

2011年05月13日上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情況表示,鼓浪嶼申遺,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文化傳播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湧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音樂之島”。有國內僅有、國際一流的鋼琴博物館,常年舉辦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美國音樂周等重大音樂活動。

文化交流
  2013年12月28日,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我愛我的鼓浪嶼——歲月迴響》——2014年新年音樂會。音樂會由鼓浪嶼街道辦事處主辦,廈門二中校友會和鼓浪嶼音樂廳協辦,鼓浪語音樂沙龍承辦。

可能你也喜歡:
  昆明曲劇:雲南人民的“花燈”
  福建的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
  風格迥異的臺灣南管與北管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第5張

島上建築
  在鼓浪嶼島上有70%左右是本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築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巨集大,裝修豔麗,做工亦很講究。除居住建築外,一些華僑也投資興建了很多公用事業類建築,創辦了建築公司,組建了一些施工隊伍,開發建設了很多道路街區和店面。

比較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人,在鼓浪嶼投以鉅款,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開發出售住宅,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築,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已煥然一新。例如,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築——林鶴壽的“八卦樓”改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很多較大型公館、別墅的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造型經過幾次經意的裝修、改造,已經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築物並且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誌性的建築。

歐陸建築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湧現。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

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

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巨集大的離宮別館許多已由政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鴉片戰爭以前,在歷史上,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築群存在。

旅遊景點
  鼓浪嶼代表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廈門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融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隨著廈門的發展,鼓浪嶼成為觀光、度假、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海島風景文化旅遊區。2007年05月08日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

日光巖
  日光巖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

日光巖遊覽區由日光巖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巖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

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

菽莊花園
  菽莊花園坐落在鼓浪嶼港仔後,建於1913年,主人林永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臺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願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其後,叔臧建了這座花園。菽莊花園總面積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築物2451平方米。

皓月園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岩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乾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岩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

龍頭山寨
  日光巖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裡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臺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岩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絕:“心存隻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讚美異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絕:“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其中,“蟲沙猿鶴”指從軍征戰者。

可能你也喜歡:
  臺灣本土的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歌仔戲
  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華的臺灣民歌
  臺灣文化發展的四大特點
  濃墨重彩的福建特色文化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第6張

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1962年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週年而創設。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曆皇帝封他為延平王。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

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準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的臺灣,並歷奮開發臺灣。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臺灣,年僅39歲。300多年來,閩臺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臺灣人民尊他為“開臺聖王”。鄭成功紀念館共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餘件。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瞭解鄭成功不平凡的一生。

鼓浪洞天
  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走過日光巖寺山門,抬頭可以仰望到一個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巖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曆元年丁一中所寫的;“鷺江第一”則點出日光巖是廈門第一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針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巖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英雄園
  英雄園是為了紀念解放廈門、攻打鼓浪嶼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紀念廣場、紀念雕塑和紀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國民黨軍三面包圍的態勢。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一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一軍二七一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搏風擊浪,冒著守敵猛烈的炮火,奮勇前進,在此山下搶灘登陸。一時炮火紛飛,勢崩雷電;軍聲肅殺,氣奪海山。

皓月園
  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鬥中光榮殉國。經兩晝夜的浴血戰鬥,我軍終於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後的勝利。青山埋忠骨,史冊耀丹心。廈、鼓解放後,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從而寄託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緬懷!公元2000年,鼓浪嶼人民政府在山上闢建“英雄園”,讓這光輝的革命史蹟與南國秀麗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們在大風海濤的淋浴之中,永遠勿忘往昔血與火的洗禮。

鋼琴博物館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AB兩所,上下兩層,博物館裡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港仔後海濱浴場
  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景好、砂好、水質好、氣候好的理想天然海濱浴場。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娛樂專案。1998年在此舉辦過全國OP級帆船錦標賽。

百米高臺
  百米高臺為日光巖頂峰,這海拔92.7米,加上圓臺,號稱“百米高臺”。

可能你也喜歡:
  藏族文化的“傳奇”-藏戲
  茶馬古道上的藝術曲調:芒康弦子舞
  充滿“泥土味”的劇種:廣西彩調
  獨具特色的桂南採茶戲-貴賢採茶戲

風景名勝:廈門鼓浪嶼文化 第7張

風琴博物館
  2005年1月28日晚,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臺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館記憶體放著5000餘颱風琴。

三一堂
  七十多年前,由於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一百位左右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颱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於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一堂”,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堂
  鼓浪嶼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馬守仁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廈門教區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為多明我會會所的樓房與法國領事館交換,把領事館改為主教樓。民國6年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作為主教座堂,建築面積287平方米,該樓是一座哥特式單鐘樓教堂。教堂正中祭臺供奉耶穌君王像,兩邊各有一個小祭臺,可容納200人左右。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於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政府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修復後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

龍頭路商業街
  鼓浪嶼龍頭路是鼓浪嶼的主要商業街。因應著旅遊的興旺,龍頭路的兩側開設了許多工藝品店和字畫店,既有本地產的工藝品如珠繡、漆線雕、彩扎、彩塑、彩瓷等,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玉石、字畫和瓷器等。同時還開設了不少南國乾貨店,以滿足北方朋友的要求。

廈門海底世界
  輪渡上岸後右轉不遠,可以看見一個巨型章魚的銅雕,那就是廈門海底世界的入口。這裡有一具從廈門海域捕獲的世界最大的抹香鯨的標本,可以讓對海洋感興趣的朋友過過癮!廈門海底世界原為鼓浪嶼公園,坐落在鼓浪嶼東岸黃家渡,擁有來自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海水淡水魚類350多種一萬多尾。

海底隧道長80米,寬1.5米,進入海底隧道,站在電動代步道上,可以看到兩側的凹形大魚池,不需潛水也能“進入海底世界”與魚共遊,看到四面八方和上下前後魚的世界,川流不息的魚群近在咫尺,與你擦肩而過。還有機會看到潛水員在水下餵魚表演,群魚爭食,人魚混為一體的精彩場面,讓人讚歎不已。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她的美妙。

魚骨藝術館
  相比鼓浪嶼上的其他人文博物館,更具海洋特色。雖然開館時間不長,但是由於是全國唯一的一家魚骨藝術館,所以許多來鼓浪嶼的遊人都慕名前往。館內有一塊巨大的鯊魚骨,是鎮館之寶。另外展覽的所有畫作,都是由天然魚骨一根一根拼制而成。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工藝品,而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創作。

每一根魚骨都是不可複製,因而成為獨一無二的佳作。來到鼓浪嶼,如果不去魚骨藝術館,那就錯過了鼓浪嶼的一大本土特色,因為這可是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魚骨藝術館本身是上世紀40年代的老別墅。原汁原味的保留了當年的建築特色。在二樓的平臺上,可以看到鼓浪嶼的全景,把所有景點盡收眼底。如果運氣好的話,還經常能碰到善談的館主。作為土生土長的原島居民,他會忍不住給你說一下鼓浪嶼的前世今生。

可能你也喜歡:
  剛柔並濟的民間藝術“桂劇”
  廣西地區戲曲文化:桂南採茶戲
  歷史悠久的劉三姐歌謠文化
  色彩斑斕的西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