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歷史悠久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福建泉州素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的美稱。到了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木偶製作技術大大提高了,同時改進了活動頭像,把木偶又前推進了一大步。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

歷史悠久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懸絲木偶”、“線戲”、“弦絲傀儡”,顧名思義由其操作的絃線而來。舊時,閩南人逢吉慶盛事,常邀請木偶戲來演出慶賀,故提線木偶戲又稱為“嘉禮戲”。

提線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繫有16條提線,最多的有30多條,由藝人在幕後操縱表演,使沒有生命的木偶攝入思想感情,從而演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精彩動人的故事。正是“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清人蔡鴻儒在《晉水常談錄》曰:“傀儡,木偶也,今俗之線戲……泉人最工此技。”

清末民初,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在當時反帝思潮影響下,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了《說岳》、《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脫出僅服務於婚喪喜慶的圈子。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傘舞、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泉州提線木偶傳統劇目有七百餘出,而且都以抄本形式世代相傳。其中有些戲文,如《竇滔》,尚為全國其他戲曲劇種所罕見。

經數百年傳承,泉州提線木偶戲已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偶像製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各類木偶戲中,泉州提線木偶是唯一擁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木偶戲種。“傀儡調”聲腔剛健質樸、粗獷高亢,至今仍保留著三百多個曲牌的旋律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