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依山傍水的湖南傳統民居

湖南境內多山多水,傳統民居呈現出依山傍水的特點,以湘西的苗寨吊腳樓最為典型。依山傍水的湖南民居,講究風水,生態環境優美,從建築中可體會湖南人的生活習慣、審美文化、傳統哲學觀念等,有助於我們對湖南文化的瞭解。

依山傍水的湖南傳統民居

湖南漢族傳統民居建築,平面強調對稱,重點突出堂屋地位,外牆門窗較小較少,有的還以內天井作為住宅平面佈局組織中樞。但現代農村大多已擺脫傳統民居的格局,出現了不對稱佈局、建築別緻的民居建築。

少數民族過去大多采取聚族而居的方式,形成寨落,有山寨、平寨之分。寨落多圍以寨牆,並有寨門。不少村寨設有公共場所建築,尤以侗鄉為最。侗鄉寨寨必有鼓樓,為木結構多層塔式高亭樓。樓高五六丈,外形有四方、六方、八方各式,層數有5層、9層、11層不等,飛閣重簷,畫棟雕樑。樓內建有大鼓一面,寨內有事,擊鼓為號集眾商議。

並且在侗鄉的溪流河澗上,隨處可見花橋涼亭,青石為墩,杉木為面,上蓋瓦,建成長廊,橋頭建有寶塔橋亭,飛簷重疊,巍峨雄偉。涼亭內有涼井,掛有草鞋,以供行人使用。

少數民族民居建築歷經演變,多與漢族相差不多,比較獨特的是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吊腳樓多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腰上,上層樓面伸出下層屋基1米多,懸空部分為走廊,有欄杆,整個建築顯得輕巧和空靈。吊腳樓多在溪旁高坎之上,或在竹木掩映之間,頗具粗野無拘之情趣,兼有秀麗雅靜的風味。

苗寨吊腳樓
  苗寨吊腳樓,穿鬥式木結構歇山頂。一般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個別六榀五間。前簷柱吊腳,“吊腳樓”因此而得名。底層多用於圈養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農具和貯存肥料等。第二層為全家人活動的中心。正中堂屋外側安有苗語稱為“階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廳,佳賓親朋到來,常在此間擺上長桌,設宴款待。第三層一般用作存放糧食、雜物,大戶人家也用1—2間作客房或女兒的臥室。有的還利用吊腳樓邊搭架木板作晒樓,夜間可納涼休息,觀星賞月。

TAG標籤:民居 依山傍水 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