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都傳統建築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漫長歲月裡,人們通過語言,文字將前人創造的文化等知識一代代傳下去。而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方法但,就是號稱“石頭上的史書”民居,它直接反應了當地的環境氣候等特點。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成都民間來了解成都文化。

成都傳統建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成都地理溼度大、雲霧多,是全國日照時數和總輻射量最少的地區。四川自古為多民族雜居地區,經過歷代民族關係的發展和演變,現有14個民族居住生息。由於多民族共處以及歷代特別是清初湖、廣、贛、黔、陝、甘各地移民入川,建築式樣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了。

成都民居主要有井榦式、幹闌式、四合院式、調房、帳篷五大類。在大量的四合院式民居中,按其使用功能可歸納為莊園、府第、宅院、店居、農宅等五類。

成都的氣候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都民居“外封閉,內開敞,大出簷,小天井,高勒腳,冷攤瓦”的基本建築特徵。“外封閉”是四周建圍牆,牆上不開窗,周有竹林。其功能主要是安全和阻擋北風。

“內開敞”是指在院內設天井,設敞口廳,設活動格扇,設望樓、設繡樓等。主要功能是為了排溼通風,吸收陽光日照。大出簷,院內、街道的房屋出簷皆寬,有一挑、二挑、三挑。院內的簷下可晒穀子、掛玉米,堆柴薪,沿街的簷下可擺攤、避雨等。

“小天井”,成都傳統的民居建築幾乎都有小天井。冷攤瓦,即瓦面可透氣,草房頂亦然,這是為適應省內潮溼悶熱的氣候。

“軸線明確,平面靈活,變化有序,內外結合,層次豐富”,是四川傳統民居在平面空間處理上的特色。四川民居富有地方特性,技術靈活巧妙,處理方法簡潔利落,形態優美、自然。四川民居尺度不追求大,講究小巧得體、適度。

平面空間變化有序,靈活有趣,講究大小結合,小中見大,善於利用前低後高的地形;善於在封閉的院落中,設敞廳、活動門窗、望樓、天井,使室內外空間交融,取得開敞、外實內虛的效果。四川民居的平面,常用的長條形、凹字形、三合院、四合院等。規模較大的民居,則有向縱深發展,或橫向發展,或縱橫交錯發展組成重重深院。

成都人很注意大門的朝向,一般以朝南為好。如不得不朝北、朝東,則往往在前面加照壁等。大門,成都人又叫其為“朝門”、“龍門”,鄉鄰經常聚會在大門邊“擺龍門陣”。

堂屋是過去成都民居建築中的核心,處於平面的中心位量。一般農戶,都設有堂屋,這裡供祖先,同時又是接待客人的主要所場。特別講究的人家,則在後堂供神,前面的大堂、二堂專供接待筵席之用。

TAG標籤:風景線 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