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中國十大名橋,古人的智慧結晶

中國著名景點中中國的十大名橋已經成為了一種豐富的旅遊資源。想了解中國就不可不知中國十大名橋。中國曆代能工巧匠建造的橋樑是不計其數。這些橋樑流傳至今,已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十大名橋都有哪些吧!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1、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盧溝橋兩旁有281根漢白 玉欄杆,每根柱頭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態各異的石獅,或靜臥,或嬉戲,或張牙舞爪,更有許多小獅子,或爬在雄獅背上,或偎在母獅膝下,千姿百態,數之不盡, 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曉月要在黎明時分,站在古橋上,憑欄遠眺,西山疊翠,月色嫵媚。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響起了第一聲抗日炮聲,如今在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可以看到一座高4米的藝術雕塑--《獅醒》,象徵著中華民族 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2張

2、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樑,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3張

3、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五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又叫蓮花橋。“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4張

4、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樑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安平橋全長2255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 4~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儲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
  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5張

5、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約15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約1397年(也有些資料為大約700年)後,歐洲才建成類似的石拱橋。但此前歐洲已有三層石拱橋。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6張

6、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樑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樑連線,上鋪十字橋面。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築聖母殿前,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橋樑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樑連線,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樑,漢白玉欄杆,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橋樑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名橋。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7張

7、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樑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風雨橋(wind-rainbridge),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簷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樑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8張

8、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三百年前,藏族和漢族的物質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轉渡。因渡河不及時,大渡河兩岸經常貨物堆集如山,一些鮮活食品(比如說山珍、肉菜)因無法過河而腐爛,而頻繁的軍隊調動在這裡也成了梗阻。
  公元1705元,康熙皇帝為了祖國的統一,解決漢區通往藏區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橋樑,經過一年的修建,大橋於公元1706元建成,康熙皇帝取“瀘水”(即大渡河舊稱)、“平定”(平判西藏準噶爾之亂)之意,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
  從此瀘定鐵索橋便成為連線藏漢交通的紐帶,瀘定縣也因此而得名,這塊御碑如今還屹立在西橋頭。橋東還有康熙48年的“御製瀘定橋碑記”。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9張

9、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五音橋,位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當擊打的方位不同時,發出的聲音亦不相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如鐘鳴;有的清脆悠揚,彷彿是輕敲木魚之狀,悅耳動聽。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古人的智慧結晶:中國十大名橋 第10張

10、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
  玉帶橋在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橋中唯一拱券結構的石橋。清乾隆時(1736-1795)建,光緒時(1875-1908)重修。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綢緞般的水面上浮動盪漾,景象十分動人。它是頤和園裡著名的建築物之一。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
  玉帶橋的造型具有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拱橋的風格,以纖秀挺拔,輕巧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現在,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TAG標籤:名橋 古人 智慧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