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漢族民歌的重要分支——客家民歌名詞解釋

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傳承,最離不開的就是語言了。有了語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將更加簡潔方便,同時從語言上又可以衍生出更多與之有關的文化。在古老的客家文化裡,從語言演變出來的就是客家民歌了。

漢族民歌的重要分支——客家民歌名詞解釋

客家民歌是一種以客家語為創作、傳唱載體,以客家民間生活及習俗為題材,在客家聚集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歌曲。客家民歌既是漢族民歌的重要分支,在中國民歌體系中也佔據重要位置。客家民歌,和客家民謠統稱作客家民間歌謠。

客家民歌主要分佈於有客家群體分佈的地區。主要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粵東、閩西、贛南等三省交界地帶是客家大本營,是客家的密集區,客家文化在這個地區比較深厚,客家民歌也比較豐富,富有特色。

同時,客家民歌也隨著客家群體的遷移而流傳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湖南瀏陽、四川成都東山、廣西貴港、臺灣新竹、苗栗、東南亞客家分佈地等地方都有客家民歌的流傳。

客家山歌的內容廣泛,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興,韻腳齊整。歌詞句式為7字4句,每句為“2、2、3”的組合。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可以一曲多詞,反覆演唱。她曲調豐富,大致有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

江西紅色民歌《十送紅軍》源於客家山歌。他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人民送紅軍上前線時唱的送別曲(也有說是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離開蘇區時,贛南民眾鼓舞士氣或表達離別之情的送別曲為原型的)。

儘管,對於《十送紅軍》的真正編曲者(《送同志哥上北京》曲作者王庸和朱正本之間有爭議)還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十送紅軍》的曲子原型是贛南採茶調《長歌》。《十送紅軍》是一首取材於客家地區、以客家山歌為曲調的紅色歌曲。

【結束語】客家民歌縱然是以客家話為基礎,在日常生活和民間故事為題材,形成的民間歌曲,但是這其中一樣融入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在裡面,更加重要的是反映當時的民生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