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流行於漢中的民俗文化——鑼鼓草

鑼鼓草並不是一種植物,而是漢中山區流行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形式,山區人民在田間薅草時,一至三人在人群后,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編隨情唱。本期漢中文化就為你介紹鑼鼓草是怎麼消除了勞做的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流行於漢中的民俗文化——鑼鼓草

作為一種漢族民俗舞蹈,鑼鼓草在各地內容風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師押儀二人,陣容變換機動靈活,程式內容側重禮儀。右的則是歌師押儀三人,陣容龐大,演唱前,脫產的歌師立於陣後,手擎大鑼,待薅草的人依地形排開後,歌師就著節拍敲上一通。唱詞有正本,有即興創作,正本曲調則有《麻雀鬧林》、《野雞撲》和《牛搔癢》。過去打鑼鼓草,要請端公安神,第一支歌叫《立五門》,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唱罷才人正題。這種鑼鼓草,一般在農忙季節才打,特別是耕地多的農戶,在薅草、採茶、插秧、養蠶等農活就非打不可。

事前,主家要到鄰近農戶家中打招呼,也有不請自到的。來人都是好勞力,雖不付工錢,但招待得特別好,除酒肉煙茶之外,還要給歌手預備白糖水,午飯則為固定的風味小吃——甜漿子,農忙季節,鑼鼓班子就成了固定組織。班子一般2~3人,一位歌手,一位打鑼,一位挎鼓。除專業歌手外,其他願唱的都可以接唱。歌詞內容除歷史故事而外,大都是根據當時情景現編的,這樣既能指揮賽口,又能督促勞動,鼓舞士氣。

鑼鼓草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有領唱、齊唱、獨唱、對唱,無論何種唱法,多是“舊瓶裝新酒”。這些被當地譽為“歌把式”的歌手,都是見多識廣,才思敏捷之人,出口的詞句大都清新活潑,琅琅上口,情緒熱烈,妙趣橫生,常常牽得滿坡歌聲滿坡笑,勞累疲乏霎時消。

打鑼鼓草,主要圖快,有的人怕跟不上,就拖著薅鋤——路跟著大家跑。總之,鑼鼓草是伴隨勞動產生、流傳的。“文革”期間一度絕跡,近年來隨著責任制的落實,山區又興起“幫工”之風,鑼鼓草自然要重振旗鼓,很有“大展雄風”之勢。

TAG標籤:民俗文化 漢中 鑼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