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船型屋,黎族獨具特色的茅草屋

在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具特色。而黎族文化傳承千年之久,它別具一格,更親近於大自然。在黎族至今還保留著茅草屋,一切建造都是取之於自然,以淤泥築牆,乾草遮蓋,冬暖夏涼,人們稱之為“船型屋”,具有深野自然之風采。下面,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黎族獨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黎族人民傳統的居住房屋是以竹木為架、以黃泥為地、以稻草粘土為牆、以茅草為蓋的簡易茅草屋,其外形看起來尤其像倒扣的船隻,船型屋因此得名。而建造船型屋的古老建築技藝——“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也於2008年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前海南島儲存船型屋最為完好的3個村莊,分別是東方市白查村、娥查村和昌江縣的洪水村。為了一探究竟,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跟隨一群攝友,驅車前往昌江縣洪水村。

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王下鄉在雅加大嶺和黎母山群山環抱中,山峰林立、森林茂密、河流縱橫,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稱,而洪水村就在“海南小西藏”的山海雲霧裡。車子在蜿蜒盤旋的水泥路上走了大約一個小時的路程,當大家都開始昏昏欲睡的時候,一大片船型屋闖入視線,所有人再無睡意。

這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有近百間船型屋,密密麻麻集中地在一起。遠處雲霧繚繞在半山腰,近處炊煙裊裊,小橋流水,蟲鳴鳥叫,高大挺拔的椰子樹映襯著低矮古樸的船型屋,呈現出一派和諧寧靜、渾然天成之美。

走近船型屋,發現這些造型特別的屋子,其實都是用茅草、稻草、泥土、竹子、藤條和木材等自然植物搭建起來的茅草屋,聰明智慧的黎族人民就地取材,建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船型屋。這些船型屋一般呈長方形,竹子和木頭用於搭建屋子構架,用藤條固定。

屋頂搭建成拱形,用厚厚的茅草或者稻草蓋在頂上,屋簷很低,一般離地面不超過一米,四壁用樹枝紮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黃色粘土混合攪拌,糊到牆上去;所有的船型屋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個朝向建的,兩兩之間的間隔非常近,前後僅一米左右之隔;所有的船型屋基本都是前後雙開門,不設窗戶。

黎族獨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第2張

船型屋建成拱形狀是為了抵抗颱風的侵襲;屋簷建得低,是為了讓雨水隨著屋頂的茅草順流而下,儘量離地面近些,以避免浸溼或浸壞泥巴做的牆而導致整座房子倒塌;房屋不設窗戶,一方面是和過去信“鬼”有關,認為開了窗就會有“惡鬼”進入屋內,作祟人畜,另一方面,船型屋不設窗戶對屋子的防風、防獸和保溫有一定作用。

由於沒有設窗戶,房內十分陰暗,通風采光不好,但茅草為頂的房子,卻是冬暖夏涼;因為黎族是個聚居的民族,大家有“同村又同親”的傳統觀念,房子密集建在一起,以前是為了方便共同抵禦前來侵襲的野獸,現在則是為了更好地增進鄰里間的感情

黎族是一個保留著較多遠古文化的民族,黎族織錦、黎族紋面、黎族竹簍、船型屋等等,都是珍貴的民族文化產物。但隨著現代化發展程序的加速,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產生激烈的碰撞,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產物,正漸行漸遠。而船型屋,作為黎族優秀建築技藝的載體,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的局面。

就在離船型屋一百米開外的平地上,村民們相繼建起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條件稍微好些的,甚至建起了高大上的樓房。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村民搬出祖祖輩輩居住的船型屋,住進了結構更為堅固的磚瓦房。

建造船型屋用的竹子、木頭和茅草很容易生蟲而且容易腐爛,村民要常年在屋子裡燒火做飯,用煙燻來減緩房子因被蟲子咬而破損的速度,加上沒有窗戶,船型屋內的通風采光條件不佳,陰暗潮溼,所以村民往往住上幾年就必須推倒重新建一間船型屋。隨著村民們的陸續搬出,船型屋基本上已經沒人住,就算有,也是那些對這船型屋有著深厚感情而不願離開的老人們。

鮮有人住的船型屋,一天比一天加劇地破敗。有人說,現在還有人住在茅草屋裡,是落後的一種表現;也有人說,船型屋是海南土著民族的建築瑰寶,應該加以保護。作為一項民族文化凝固的藝術,這些遺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船型屋,更值得我們去關注的。

不是它是否落後,亦不是它該不該保護,而是我們該以什麼形式把他們完整地保護下來,在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以後,後輩們還能真實地看見這些民族建築工藝,而不是隻能通過影像資料去感受它的模糊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