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不同地方的採茶戲的特點都有哪些

採茶戲是主要流行語廣東,廣西,安徽,福建,湖北等省區的一種漢族戲曲。因為每個地區流行的不同,也會習慣性的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粵北採茶戲,黃梅採茶戲等等。那麼不同地方的採茶戲的特點都有哪些不同呢?讓我們一起到戲曲大全看看吧!

不同地方的採茶戲的特點都有哪些

贛南採茶戲的舞臺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它載歌載舞,氣氛輕鬆活潑,語言幽默風趣,融當地漢族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綵於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

題材上多以下層群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物件,尤其又以男歡女愛的戲情所佔比重為大。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體,以茶腔和燈腔為主,兼有路腔和雜調,俗稱“三腔一調”。伴奏均為漢族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二胡類)、嗩吶、鑼、鼓、鈸和笛子等。其表演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小丑、小旦兩個行當,曾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之說。

音樂聲腔:
  贛南採茶戲的音樂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色十分鮮明。根據其調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為“茶腔”、“燈腔”、“路腔”和“雜調”四大類,簡稱為“三腔一調”。“茶腔”是贛南採茶戲的主要聲腔,它節奏活潑明快,旋律優美抒情,富有濃厚的田園山野風味。

如享譽全國的“斑鳩調”,還有“牡丹調”、“打鞋底”、“上山調”等。“燈腔”是採茶戲的重要聲腔,它高亢渾厚,粗獷熱烈,旋律跌宕起伏,張弛有致,戲曲味較濃。加上嗩吶和鑼鼓的緊密配合,氣氛熾熱,情緒振奮,有如山區人民向上的精神風貌;“路腔”由適應路上行走時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輕鬆活潑、詼諧風趣,為採茶戲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提供了廣闊天地。

“雜調”嬌柔甜美、玲瓏華麗,在採茶戲音樂中雖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爾出現,點綴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藝術效果。在贛南採茶戲唱腔音樂中,不論是茶腔或燈腔,還是路腔和雜調,均廣泛運用到襯詞。襯詞編成順口溜唱道:上山進坑打“喲喂”,出門趕路“哪嗬嗨”,做鞋繡花“哎嗨喲”,男女對花“扯當扯”。可以說,凡是唱都離不開襯詞,甚至還有“唱詞不夠襯詞湊”的情況。

伴奏樂器:
  伴奏中的主奏樂器為“勾筒”(類似土製二胡),用正反弦順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贛州官話念白和演唱,約有三百多個曲牌。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一醜”(解放以後以“三小”即掌上明珠地、小生、小丑為主),載歌載舞的表演開工,具有渾厚的生活和勞動氣息,詼諧逗趣,極富濃郁的贛南鄉土氣息韻味,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是當地群眾最喜聽樂看的地方戲。

表演形式:
  最能表現贛南採茶戲特徵的除了音樂,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歌、舞、戲三者並重。它的表演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三奇是:傳統採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垂涎,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為一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為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此為三奇。

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

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搖蹉步、驚步、滑步、鏟步。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

單袖筒,這又是一絕。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斯斯文文,唯獨贛南採茶舞中,只有一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美是一種對稱,單袖筒似乎是對美的規律的一個忽視,但是,不,賞在舞臺上用另一隻手的扇子花和它對稱起來了,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著特有的矮子步,顯得異常獨特而有情趣。

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摺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特強,其中有老藝人留下的有關扇子花的藝訣,如:

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

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

耘、按、抓、抖靠肚面。

三奇三絕的特徵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

比如矮子步,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中,出門爬山,彎腰屈膝,高人也成了“矮子”。聰明的客家人卻讓矮子步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舞蹈基本步。滿山的雲霧,滿山的雲霧茶,姑娘們手提茶籃,口唱茶歌,一邊採茶一邊舞蹈,小夥們肩擔茶葉踏著由矮子步化成的矮樁、中樁、高樁。舞動著單袖筒、扇子花,創造出別具特色的贛南客家採茶舞。

又比如,眾多的以動物命名的表演身段,那是因為在悠長的山道上,客家人慣與飛禽走獸為伍,動物界無窮無盡的生命之趣,竟使得異想天開的客家人獲得了永不枯竭的藝術創作靈感。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乾脆用動物的動作來命名。

如:猴子洗面、惡狼尋食、獅子開口、畫眉跳架、烏龜爬沙、龍頭鳳尾、蜻蜓戲水、狗牯擺尾、懶貓抓癢、狐狸過崬、蝴蝶採蜜、公雞啄米、猴子發驚、子(青蛙)過缺、烏鴉晒翅、貓兒探夜等,多達300多個名稱。

動物表現生命意識的動作被客家人捕捉到了,不難想象,沒有大山,便沒有飛禽走獸,沒有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提煉,這眾多的舞臺表演身段又該如何來創造?[3]小丑及小旦

小丑分二:一是“醜行俊扮”,稱為“正醜”;二是“醜行醜扮”,稱為“反醜”。

正醜:主要是勞動人民中的青壯年男子。他們具有勤勞樸實、爽朗大方、樂觀風趣和機智勇敢的性格特徵。演唱時,演員頭戴“一把抓(羅帽)”,身穿“三花衣”,腰繫“白堂裙”,下穿“燈籠褲”,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長袖筒”。載歌載舞,活潑輕鬆。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為主,高矮步法相結合,節奏明快,頗具特色。

反醜:多是一些煙鬼賭徒、流氓地痞、浪蕩公子等,常以一些生動、含蓄、詼諧、幽默的語言和動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其表演常摩擬一些動物形象如:“猴子洗臉”、“猴子撒尿”、“蜻蜓點水”、“懶貓抓癢”、“雞公啄米”、“畫眉跳架”、“狗牯擺尾”“烏龜爬沙”等等。臉譜抹白鼻子,步法和扇子花的動作與“正醜”表演大同小異。

小旦:主要是勤勞純樸和聰明伶俐的農村少女、少婦。表演矯健優美、樸素大方。其“扇子花”比小丑更為豐富,既能單手打扇子花,也能雙手同打扇子花。其身段動作有:梳妝挑簾、園手摘茶、傘花、開門關門等。其基本步伐有八字步、蹺步、踮步、磨子步、磋步、碎步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

TAG標籤:採茶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