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不論古今,茶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飲料,古人把茶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可見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各地圍繞著飲茶而形成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影響深遠。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廣東人的飲茶習俗
  飲茶是廣東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當屬飲早茶。清晨起床以後,在開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先去茶樓飲早茶,名茶美點,一盅兩件,既解決了早餐,也是一種絕妙享受。茶點,即是茶水與點心。茶有紅茶、烏龍茶等種類,點心的種類就更多了。當然茶樓並不僅僅是為早茶才開的,多是早上5點多鐘開門迎客,直到午夜才收市,茶客從早到夜不斷,“三茶兩飯直落”。

在生意場上,不進茶樓,是不會融入廣東的商業社會的。清閒、舒適的茶樓,變成了商業談判的地點,使得茶樓不再只是人們閒談,打發時光的悠靜場所。舊時廣州的“妙奇香”茶樓有一幅對聯: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飲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這正是廣東人在茶樓飲茶的心理寫照。

廣東人的飲茶習俗與其他地方不同還在於他們飲茶特有的“禮節”。服務員倒茶時,客人一般以食指和中指輕釦桌面表示謝意。傳說這一風俗源出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一次扮作僕從的皇帝給扮作主子的隨從斟茶,隨從感恩戴德、驚恐萬狀,本應下跪叩拜,但又怕暴露了皇室身份,於是靈機一動,遂以兩指微屈,輕釦桌面代之叩禮,並一直傳襲至今。

在茶樓裡,當客人需要續水時,只要把壺蓋開啟,服務員便會意而來。關於這一禮儀的由來,相傳是過去有一富商到茶樓飲茶,叫堂倌給他加水,堂倌剛把壺蓋開啟,他“呵嗬”大叫一聲,賴稱壺中有隻價值千金的畫眉給堂倌放飛了,定要茶樓賠償。

老闆無奈之下,從此規定,茶客凡要加水者,自己開啟壺蓋,以防有詐。時至今日,這習慣動作已成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訊號,無須叫喚服務員了。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2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潮州飲茶習俗
  “茶三酒四遊玩二”,這句諺語形象地反映出潮州人的生活情趣及飲茶文化。眾所周知,潮州地區是“功夫茶”的發源地。隨著經濟的發展,飲茶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都市裡形形色色的茶藝館、茶莊,如雨後春筍,隨處可見;烏龍茶、單叢茶、普洱茶,紛紛沓來。湧現出幾多飲茶“發燒友”,“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

廣府人飲湯注重“頭淡湯”,而潮州人喝茶講究“第二衝”,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人人對又濃又香的“頭沖茶”不捨得浪費而照飲不誤,而第二次則成為運氣好,意頭好的象徵,如對剛到的客人講,“你來的正是時候,剛好是第二衝”,那麼客人心裡肯定甜滋滋的,如來稀客或老朋友,則不管茶壺裡的茶已衝到第幾衝,為表示尊重及熱情,都會即時更換茶葉,至好的珍藏品都會奉獻出來,這一豪爽之舉頗有“陸羽遺風”。 推薦:最早飲茶的國家是哪個

對外開放後,大家都忙於“搵食”,泡工夫茶沒那麼多時間了,“程式”逐漸簡化了,茶具也逐漸機械化了。從小泥壺到煤油爐(火水爐)再到電絲爐,至目前幾乎是清一色的、一體化的配套電熱壺了,雖然工夫少了,但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工夫茶更加普及了,“春城無處不飛花”,連一些大學生甚至是高中生宿舍都有工夫茶具,有的三五朋友坐火車也不忘捎上套簡便的工夫茶具。

潮州人飲工夫茶很講究“物配”(點心),以前,像花生糖、綠豆餅、瓜丁之類的東西已算是“奢侈品”了,這些甜品在豐衣飽食的年代,已逐漸“黯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蝦乾、銀魚仔、尤魚絲、青橄欖、柿餅等休閒食品。在城市的公眾場所,如公園、遊樂園、廣場,不但有工夫茶具出租,而且有“物配”出售。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3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潮汕飲茶文化
  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平時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如過去結婚之曰,就有新娘向長輩下跪捧茶的儀式。有親人自海外歸來,家中媳婦及下輩,如第一次見,也要得行“跪茶”之禮。至於喪事,如其孃家長輩到來,晚輩媳婦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禮,然後才議事。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

潮汕地區,從城市到農村,從有錢人家到普通家庭,幾乎家家都擺設有一套工夫茶具。無論家居自飲、客來禮敬、拜祖祭神或是婚喪嫁娶,處處可以看見茶的蹤跡。喝功夫茶是潮汕人的風俗,以茶待客,更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之一,暗合了工夫茶道“和、敬、精、樂”的文化精髓。茶在日常生活中,已成為潮汕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潮汕人作為主人,泡茶待客,對於“茶葉”是非常有講究的:
  “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遇到飲茶時間過長或是互相的話不投機,主人故意不換茶葉,這時,客人就要知道這是主人“暗下逐客令”,只有抽身告辭。  推薦:一天中飲茶的最佳時間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後敬自家人。待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4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珠海地區飲茶步驟
  珠海人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式:

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龍井”、“雀舌”等。什麼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衝、泡、煮方法各不相同。

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後,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於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

品茶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幹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幹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後,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位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海、茶盤、茶托、茶荷、茶針、茶匙、茶撥、茶夾、茶漏、過濾網、養壺筆、品茗杯、聞香杯等20餘種,其中的聞香杯乃專供聞香用的。聞香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託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便是“品茗”了。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香港早茶
  飲茶已經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香港是一個生活節奏快的城市,樣樣追求快速的香港人唯獨在飲茶方面不苛刻,吃早茶的傳統,就是港人愛飲茶的一個體現,也是香港一個很獨特的文化現象。

港人吃早茶,可以選擇空間大的酒樓食肆,也可以選擇最富當地特色的港式茶餐廳,看朋友家人的人數多少而定,一壺好茶是必然,還有燒賣、包子、雲吞、麵條、蛋撻等中式早點,甚至也有漢堡、香腸、咖啡、奶茶等西式美食,中西合璧應有盡有。

作為香港茶餐廳的招牌,聞名中外的“絲襪奶茶”是很多茶餐廳的主角,與蛋撻、菠蘿包齊名為香港飲食文化的代表。絲襪奶茶是在殖民地時期,香港慢慢吸收了英國的飲食文化,其中英式下午茶逐漸本地化的產物。

絲襪奶茶以多種茶葉沖泡,用如絲的綿網過濾,再加入淡奶,又香又滑。此外還有“鴛鴦”、“紅豆冰”、“菠蘿冰”等熱賣小吃等。當然,大多數茶餐廳也保留著華人的傳統飲食特色,老街坊離不開“粥粉面飯”,雲吞麵、牛腩面、炒牛河等傳統粵式菜品仍然是非常受歡迎。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5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臺灣茶道
  臺灣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與提倡“清淨、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與重視茶藝,注重展示泡茶技巧的大陸茶道和流派眾多,食茶步驟和程式嚴謹的日本茶道不同,在臺灣地區形成的是與生活、環境緊密結合的“茶事文化”。

追溯臺灣茶道的由來,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功夫茶”小壺泡。但傳至臺灣後,自70年代末葉起,經由無數本地茶人、茶會、茶館的專注鑽研傳習延展,點滴融入了中國文人美學、佛教禪宗觀照、以至日本茶道思考與臺灣現代生活氛圍,到現在,已然轉化演繹成與本來源頭全然互異的一套包容極廣的飲茶與生活學問。

臺灣飲茶文化,側重於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注,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臺式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沖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此外,對茶具的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臺式茶藝之中,將藝術與生活緊密相聯,將品飲與人性修養相融合,形成了親切自然的品茗形式,這種形式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臺灣的茶道文化是獨特的,有別於大陸的熱鬧,也沒有日本茶道的嚴肅,臺灣茶道很靜默,主泡者用心沏出一杯杯清香的好茶,供來賓品茗,在寧靜的氛圍中分享茶道文化,讓人彷佛進入另一個清淨無染的國度。對許多臺灣人而言,他們享受的是一種品茶時的舒適感。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溫州蒼南“三口茶”傳說
  溫州蒼南縣民俗中,男女結婚,新娘子入洞房時,新郎家先奉上一盞茶,這茶裡有青姜和紅糖,新娘喝了三口就需得放下。這“三口茶”民俗的由來:傳說很久以前東海邊有個木匠叫張順,他有一次放生了一條紅鯉魚,紅鯉魚為感謝張順救命之恩,化為姑娘嫁給張順,婚後夫妻相親相愛,日子過得很快樂。

但陰險奸詐的陳娃見鯉魚姑娘生得這樣漂亮,想霸佔她。姑娘推說口渴,陳娃遞過茶,那姑娘喝了三口就不喝了。然後,她乘機把喝進去的那三口茶葉吐在地上,化為滔滔的浪潮,把陳娃淹死。鯉魚姑娘又和張順過上美好的日子。從這以後,新娘入洞房得先喝三口茶成了當地的風俗習慣。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6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四川成都傳統飲茶文化
  四川是我國最早種茶和飲茶的地區之一,在唐代,蜀中有8大名茶,即“雅州之蒙頂,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漢州之揚村,綿州之善目,利州之羅村。”其中以蒙頂、味江地方的川茶最出名,從唐朝直至清朝的1000多年間,蒙頂茶年年皆為貢品,奉獻皇室享用。

成都飲茶之茶館
  四川舊時茶館最多。茶肆櫛比,依山傍水。客來隨意設座,泡茶一杯。碰上熟人同事,聊天談心,暢敘家常。四川人稱之為“擺龍門陣”。或者背靠竹榻,遙望碧雲藍天,觀賞山光水色,別有一翻情趣。相傳,舊時中國最大的茶館在四川,四川最大茶館在成都,成都最大的茶館是當年的“華華茶廳”。

成都茶館之所以受人喜愛,其原因就在於成都茶館有茶、有座、有趣。所謂“有茶”,就是能讓茶客得到滿足。俗話說“茶好不如水好,水好不如器好”。因此,舊成都茶館的經營者在用水、備茶、軒茶具上是毫不含糊,頗具匠心的。

成都飲茶之沏茶水
  沏茶之水,《茶經》有言:泉水為上,河水次之,井水為下。成都無泉水,早年連自來水也沒有,幫一般茶館都掛有上書“河水香茶”的粉牌以示招徠。一般茶館都僱人用膠輪車載上大木扁桶去取河心水,為此,茶館自然又得備幾口沙缸以作過濾之用。

成都飲茶之茶葉
  成都人喜歡茉莉花茶,但各茶館老闆不乏生意經,為了滿足南北來往的過路客,他們也備有其它各路名茶,把粉牌寫得滿鬧熱。有的考慮得法更細緻:夏天加備杭菊,解暑,清肝,明目;冬天加備沱茶,據說沱茶性溫熱,專供老年體虛者之需。 推薦:煮茶的方法及其步驟

成都飲茶之茶具
  至於茶具,就是聞名遐邇的“蓋碗兒”。這套由蓋、碗、船組成的三件頭茶具,可算把喝茶的藝術推到了臻於妙境的高度。最妙處在於茶船的定型和茶蓋的巧思。有了它,茶碗不至於閉得太嚴,茶葉得以徐徐沁出,能隨意控制茶汗的溶解速度和茶水溫度,還可避免喝茶時茶葉入口。總之,很愜意。因此,有人說,看你是不是成都茶客,只須看你擺弄茶蓋的手法便能一目瞭然。

成都飲茶之茶座
  “有茶”還需“有座”,即令飲茶者坐得舒服。舊成都茶館對此很考究。椅子以四川盛產的楠竹為之。其椅腳的高矮、坐墊的軟硬、椅背、扶手的角度和寬窄均很注意。茶桌一般及膝高,恰與坐手的高度相宜,取飲甚便。

成都飲茶之茶趣
  如果說“有茶”、“有座”屬物的範疇,家裡也不難辦到,那麼“有趣”一項則非入茶館不可得了。因為一離開茶館內形形色色的人間眾生相,這“趣”便無從談起了。舊成都一般市民的住處狹窄,有客來時,主人總是手一揮:“走,口子上吃茶!”客人也習以為常,欣然前往。茶館無形中又成了一般市民的會客室。

茶館又是早期群眾的“俱樂部”,最常見的是“打圍鼓”(川劇坐唱),舊時群眾業餘文化生活貧乏,“圍鼓”也聊以解饞。演唱者有業餘,也有專業。雖不化妝,不表演動作,僅僅各自執用一件樂器,如川鑼、川胡、板鼓、大鈸、馬鑼之類。一人唱一角,自吹打、自演唱,但它畢竟滿足了市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也很受歡迎,有“圍鼓”的茶館,生意格外好。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7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地方特色茶俗

各地擂茶
  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裡擂碎衝沸水而成擂茶,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乏麻置於特製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揭陽、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為吃擂茶而特製的瓷器)擂成粉未後,加上搗碎的熟花主、芝麻後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而成。 推薦:中國有哪六大茶類 

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碾缽裡擂碎,然後衝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乏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茅一要趁熱,二要慢嚥,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迴腸,心曠神怡”之感。

潮汕功夫茶
  功夫茶是廣東潮州和汕頭地區的傳統茶葉文化,以三人功夫茶著稱,功夫非常講究手法,茶具方面最好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後,將三個茶杯擺成品字形,斟茶時要以圓周運動,俗稱“關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以示對客人平等對待。

三峽地區砂罐茶
  我國三峽一帶的老百姓醉心於砂罐茶,把沖洗乾淨的小砂罐置於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溫熱了,再把茶葉放進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搖晃,等砂罐內的茶葉散友出悅鼻的馨香時,便可將滾開水衝進砂罐裡,蓋上罐蓋,悶上三分多鐘,砂罐茶便沏成了,喝後五臟六腑都熨貼,無比暢快。

廠西梧州寄生茶
  廠西梧州出產一種用老齡茶樹的根、莖、葉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據說這種茶是鳥雀叼銜一些樹果停歇在桑樹上啄吃,其中一些種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櫸科等樹枝或傷陷處寄生,吸取樹的養分長成。

人們採集這種寄生物的嫩葉晒製成茶,即為桑寄生茶。其節、莖、枝、葉均可入藥,作茶劑、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甘,性平和,不寒不熱,補腎補血。泡寄生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後加糖才可飲用,如能加點雞蛋花則更好。 推薦:喝茶配什麼茶點最好

甘肅罐罐茶
  罐罐茶是甘肅部分山區(隴南,通渭,會寧,定西,蘭州,天水市的甘谷、武山一帶)的特色傳統茶點飲食。喝罐罐茶的時候,罐罐裡倒上水在爐子上燒,同時在爐邊烤上棗,等到罐罐裡的水開了以後,將茶葉和烤好的棗,以及涅破殼的桂圓放到罐罐裡,等茶葉被燒開的水溢位好幾次,也就是棗和桂圓以及茶葉的味道入到水裡後,找個杯子(愛喝甜的人可以在杯子裡放上冰糖),將燒開的水倒進杯子,然後再給罐罐里加水,繼續燒,邊燒邊喝,最好是爐邊烤上饃,邊喝邊吃,很是享受。

中國各地不同地區特有的飲茶文化 第8張

中國各地飲茶文化之各地少數民族茶俗

雲南“龍虎鬥茶”
  雲南西北部深山老林裡的納西族,喜歡用開水把茶葉在瓦罐裡熬的濃濃的,而後把茶水衝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裡與酒調和,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地人稱它為“龍虎鬥茶”。喝一杯龍虎鬥茶以後,全身便會熱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渾身有力。

雲南竹筒茶
  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同胞喜歡飲竹筒茶。將清毛茶放入特製的竹筒內,在火塘中便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的茶葉裝滿並烤乾,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沖泡飲用。竹筒茶既有濃郁的茶香,又有清雅的竹香。

回族蓋碗茶
  在有蓋的碗裡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等,然後衝如沸水蓋好蓋子。來客泡蓋碗茶一般要在吃飯之前,倒茶是要當面將碗蓋揭開,並用雙受託碗捧送,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推薦:從古至今飲茶方式的演變

苗族婆婆茶
  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時將要將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晒乾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醃生薑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儲存在容器內備用。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湯沖泡,邊飲邊用茶匙舀食,這種茶就叫做婆婆茶。

白族三道茶
  雲南大理的白族同胞愛飲三道茶,並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是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風味各異,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頭道茶為苦茶,把茶葉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黃並有清香味時,再向茶罐內衝入沸水,泡成濃釅的茶汁倒人杯中飲用,此茶味濃且苦,故稱苦茶。

第二道茶為甜茶,它是和茶葉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餞或者蜂蜜等用沸熱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稱甜茶。第三道茶為回味茶,它是用茶葉嫩葉加生薑片、花椒、桂皮末、紅糖等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飲之使人回味,故稱回味茶。

三道茶喻示著人生有苦有甜,苦盡甜來,令人回味無窮,折射出白族同胞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藏族酥油茶
  藏族同胞特別愛飲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將茶葉搗碎,在鍋中熬煮後,用竹篩濾出茶渣,將茶汁倒入預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桶內,用打茶工具在桶內不停地攪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勻溶於茶汁中,然後裝入壺內放在微火上以便隨時趁熱取飲。較高檔的酥油茶還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雞蛋。酥油茶既可單獨詼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麥丐粑時飲用。

TAG標籤: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