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蠶豆名字由來到底是什麼

蠶豆是一種挺好吃的蔬菜,深受人們的喜愛。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亞洲西南部至北非,相傳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中原。蠶豆營養價值豐富,含8種必需氨基酸。那麼蠶豆的名字怎麼由來的呢?本期的美食典故,為你解析。

蠶豆名字由來到底是什麼

李時珍《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蠶豆》中講,蠶豆的別名叫“胡豆”,他又解釋道:胡豆,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王楨《農書》謂其蠶時始熟故名,亦通……此豆種亦自西胡來,雖與豌豆同名,同時種,而形性迥別。《太平御覽》雲:“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今蜀人呼此為胡豆,而豌豆不復名胡豆矣。

這段文字的大意講:蠶豆原產地在西域或歐洲,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把它引進到了中原,人們稱之為胡豆或豌豆。後來,豌豆專指另一種豆,於是胡豆獨指蠶豆。關於蠶豆之名的來歷說法不一一說認為,它的豆莢很像即將吐絲的蠶,所以被叫做蠶豆;另一說認為,蠶豆採摘的時期與春蠶第一次吐絲結繭的時間相差不多,於是被叫做蠶豆。

新上市的蠶豆比蜜甜,比酥軟,味道好極了,它又與櫻桃、梅子同時上市,所以合稱“三益友”。秦榮光的註文說:“一名寒豆,八月種,蠶時熟,故名。”他也認為蠶豆是與春蠶第一次吐絲的時間相近而得名;另外就是,這種豆是秋天八月下種,次年春末結果,在大地裡經歷了一個寒冬,所以叫“寒豆”。當然,豌豆之所以被叫作“小寒豆”,也是同樣的原因。

上海人把本土的講做“本地”,所以上海出產的蠶豆就被叫做“本地豆”,上海人很本地豆,買蠶豆時一般會首選本地豆。本地豆與外地進入的蠶豆有較明顯的差別,就是豆莢飽滿而稍短絕大部分豆莢裡只有兩粒豆,而外地豆的豆莢稍瘦而長,一枚豆莢裡往往會有三粒、四粒,甚至五粒豆,上海人稱之為“客豆”。

江西人多瘌痢頭,尤其是在江西的農村裡,患癩痢的比例更高。他們把瘌痢頭叫作“ke頭”,而蠶豆在當地也被叫作“ke豆”。他們認為,“ke頭”是因食用“ke豆”而引發的一種疾病,也就是所謂的“蠶豆病”,脫髮只是蠶豆病的一種表現症狀。

蠶豆是豆類中顆粒較大的一種,英文名稱為broadbean,即“大顆粒豆”的意思。宋代宋祁《益都方物略記》中講:佛豆,豆粒甚大而堅,農夫不甚種,唯圃中蒔以為利。以鹽漬食之,小兒所嗜。

作者並沒有說明這種產自南方的“佛豆”是否就是蠶豆,但明代學者方以智則認為該書中講的“佛豆”即蠶豆;清人《植物名實圖考·穀類·蠶豆》中直接說:(蠶豆)明時以種自雲南者絕大而佳,滇為佛國,名曰“佛豆”。不過作者後面拖了一句:“其以此歟?”顯然他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點靠不住的。

魯迅《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他在《吶喊·社戲》中又講: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的。不必作解釋,魯迅筆下的“羅漢豆”就是蠶豆,據說,這是因為蠶豆的樣子確實有點像寺廟裡供的羅漢的大肚皮。

TAG標籤:蠶豆 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