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鍋貼是哪裡的小吃

聽到從廚房傳來鍋裡有滋滋滋的響聲的時候,就知道外婆做的鍋貼已經熟啦!
  記憶中小時候外婆做的鍋貼既可口又美味,你是否也有相同的印象呢。
  對飲食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鍋貼這個傳統美食的由來吧!

鍋貼是哪裡的小吃

鍋貼是一種著名的漢族小吃,據說起源於河南開封,煎烙的餡類小食品,製作精巧,味道可口。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菜。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但天津鍋貼類似褡褳火燒。
  鍋貼包制時一般是餡面各半,呈月牙形。鍋貼底面呈深黃色,酥脆,麵皮軟韌,餡味香美。鍋貼的形狀各地不同,一般是餃子形狀,但天津鍋貼類似褡褳火燒。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人所謂的餃子都是鍋貼。鍋貼是大眾風味小吃。稻香居鍋貼以其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品質優美而聞名古城。成品灌湯流油,色澤黃焦,鮮美溢口。東北也稱水煎包,又稱為煎餃。

據傳,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七年級,因皇太后喪事剛完,宋太祖不受百官朝賀新春,不思茶飯。午後獨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氣飄來,頓感心曠神怡,便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但見御廚正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煎著吃,看到太祖進來大氣不敢出。這時太祖幾天也沒好生進補,此時香味勾起了食慾,就讓御廚鏟幾個嚐嚐,這一嘗不要緊,直覺得焦脆軟香,煞是好吃,一連吃了四、五個。後問這叫什麼名子,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會射箭,宴請大臣時讓御廚做了這道鍋貼賞給大家享用,御廚們從口味到外形加以改進,眾臣食後倍加讚賞。後來這道鍋貼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又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研究和改進,最終成為今天的鍋貼。

1941年,福山人王樹茂由魯來遼,定居大連。為了謀生,便將膠東傳統鍋貼結合當地習俗加以改進,專營起這一風味麵食。開始時,用手推車裝上爐具、原料、碗筷、佐料,或臨街搭棚、或走街串巷、或趕集廟會。其製法獨特,成品造型新穎,色澤黃白相間,入口焦嫩,鮮美誘人。因其臉上長有淺白麻子,故稱其王麻子鍋貼。1942年王樹茂購置門頭房,並順勢掛起王麻子鍋貼的牌匾,使膠東鍋貼終於在異地他鄉安家落戶。

煎餃和鍋貼的區別
  有很多人分不清鍋貼和煎餃的區別,認為它們是一樣的,有些地方甚至把鍋貼就叫做煎餃,但其實兩者的製作方法是有本質區別的。
  煎餃與鍋貼最大的區別是煎餃需要先煎後煮,或者先煮後煎,總之都少不了煮這道工序。並且煎餃是蓋上鍋蓋一次成功的,而鍋貼只能用煎,千萬不能加水煮,期間需要不斷轉動鍋子和揭開鍋蓋淋水,這是煎餃與鍋貼最大的區別。

TAG標籤:鍋貼 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