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主要的幾個方面,道教文化經典

道教文化繽紛絢爛,包羅永珍,道教文化奉老子為教主,而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德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而這些特色主要體現在民族習俗和民族氣節方面。本期的道教文化為您帶來道教文化的主要幾個方面,一起來看看吧。

道教文化經典:主要的幾個方面

由於道教內容龐博、各派教義不同以及研究道教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很難劃定哪些屬於主要的道教經典。在此,僅就道教體制的一般情況而言,簡明介紹道教的主要經典如下:

《道德真經》,又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為周朝守藏史(史官),《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後來老子被道教尊奉為教祖,《道德經》成為道教最高經典。《道德經》的字數只有五千餘言,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時定本為五千字,令教徒誦習,故稱“五千文”。《道德經》的內容,主要論述“道”和“德”兩個名詞的涵義,強調“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從而論述道家的哲學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闡明其宇宙觀和人生觀,同時包括道家修養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義均由此引伸而來,同時加以宗教的儀式進行包裝。特別是道教的修煉學說,與此經有直接關係。另外由於老子學說出於史官,其中闡述了大量的治國之道,因此歷代統治者均將其作為治國寶典,中國封建帝王中先後有四家皇帝親自為之作注。

《南華真經》,即《莊子》,戰國莊周著。《莊子》一書繼承了《老子》“道”的哲學思想,並且進一步敷演發揮。特別是將老子所述的“長生久視之道”,引伸成為具體的神仙思想和修養方法,使“道”與“仙”有機地結合起來,為道教所襲用,從而完成了道家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轉化。唐代以道教為皇族宗教,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稱為“南華真經”。因此《南華真經》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視為僅亞於《道德真經》的主要經典之列。清代道教全真派叢林規定:每逢戊日,定要講習《道德》、《南華》、《黃庭》等經。

《陰符經》,又稱《軒轅黃帝陰符經》或《黃帝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相傳此書出於軒轅黃帝。由於道教以黃帝為其宗祖,因此被奉為主要經典之一。《陰符經》在唐代以前,尚未聞名於世,據說有一個叫李筌的學道者在嵩山石室中發現此經,由此逐漸流傳開來。由於李筌發現該本已經糜爛,抄寫流傳只有300餘字,另有一個400餘字的本子,與此本並行流傳。《陰符經》的內容,主要是談天、地、人、我之道,歷史上有兵家權謀和道家修養兩種解釋,道教修養尤其把它奉為祖經。歷代高道名真均注重此經,常將其與老莊並列。張紫陽祖師《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神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太平經》,又稱《太平清領書》,傳說為東漢于吉所傳。早期太平道將其奉為主要經典,後為道教所保留。據中國道協原會長陳攖寧考證,認為此書脫胎於西漢時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五斗米教所信奉的《太平洞極經》與《太平經》有遞承關係,宋元之前的道士還有講習此經的傳統。其書內容,融入了古代道家、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思想,是這些學術思想向宗教信仰轉化的產物,也是道教教團最初醞釀和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宣言書。因此在研究早期道教思想方面,是一部重要的經典。

《度人經》,全稱為《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或《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又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此經被收入《道藏》之首,亦可見其在道教經典中的重要位置。《度人經》闡述了“仙道貴生”、“仙道貴實”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義的鮮明體現。其經宣稱道教“無量度人”之旨,將度人作為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而且強調濟度不分凡人神仙、貧富貴賤、陽世陰間、天地萬類,一概度化不棄,無所不包。此經及其注本,對於研究道教思想發展史,頗為重要。

《早晚壇功課經》,又稱《太上玄門日誦早晚課》或《早晚課》,是道教徒日常唸誦的主要經典。其中所選經文,基本出於《道藏》。其中分為《早壇功課經》和《晚壇功課經》兩個部分。《早壇功課經》為早上卯時(早5時至7時)誦習,其作用為分輕清,延命保生;《晚壇功課經》為晚上酉時(晚5時至7時)誦習,其作用為濟陰凝,超生度亡。《道藏輯要》收有柳守元《道門功課序》稱:“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賴先聖之典也。誦上聖之金書玉誥,明自已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揚大道;非課誦,無以保養元和。”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稱《清靜經》。此經不講有為的修煉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入手,以清靜法門澄心去欲,參悟大道。經中發揮“清靜”二字的妙義,簡明的敘述了道家修真養性的基本原則。認為:“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遣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從而達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的境界。再由此進入“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的境界。此經是道教內丹“性功”的代表作,為道教修持所一貫重視。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又稱《心印經》。此經由四言韻文組成,共50句,全經200字。講述道教修煉的方法和理論,十分精要。經文首先指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說明修煉內丹的藥物為精、氣、神,接著論述內丹煉養的過程與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之士以“存無守有”為訣要,先天大藥“頃刻而成”,然後用“迴風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經文最後揭示說:“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強調對於此經不但要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實際修持。此經與《清靜經》珠聯璧合,是道教內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參同契》,又稱《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魏伯陽是古代的煉丹士,《參同契》是我國較早的一部煉丹著作,被南宋內丹家張紫陽譽為“萬古丹經王”。其經將周易象理、黃老之學和丹法爐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參同契》。此經內容文辭古奧,後人有認為所談為內丹,有認為所談為外丹,但以內丹派為多。魏伯陽在書中指出自己的丹法繼承古代仙真,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故以易象說明人身配合天地變化修煉金丹的過程。此書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世界現存最古的煉丹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論述道教丹法的經籍,後世道教徒奉為丹經之祖。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著名善書。全書共1274字,通篇以太上老君口吻宣教,闡明天人感應、抑惡揚善之旨。經義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有司過之神,三臺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錄人善惡,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並言積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詳列諸善與眾惡條文,共計善事26,惡事170。此書勸人行善,將道教思想與世俗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比較適合一般民眾的需要,特別南宋之後一直為封建統治者所親自提倡,因而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一定影響。

《抱朴子》,包括《抱朴子內篇》和《抱朴子外篇》兩種,東晉葛洪(283-343或363)撰。葛洪《自敘》說:“《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禍,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藏否,屬儒家。”此書將玄學與道教、神學與道學、儒學與仙學、金丹與方術、丹鼎與符錄等納為一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

道教文化經典:主要的幾個方面 第2張

《黃庭經》,主要包括《黃庭外景經》與《黃庭內景經》,西晉魏夫人所傳。《黃庭經》繼承古代道教醫學的觀點,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及骨節毛孔各部位都有主管之神,並且一一列出其姓名、形狀及其功能。勸人存思諸神形相,即可使其返歸身內,獲長壽命,而可得道。此經向為道教修持所重視,道諺雲:“日誦《黃庭》三五遍,不得道來也成真。”

《養性延命錄》,又作《養生延命錄》,樑陶弘景集。此書分為上下兩卷,共為六篇,全書概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之理論及方法。《教戒篇》收集農黃至魏晉間諸家養生要語;《食戒》篇論述飲食之宜忌;《雜戒祈禳》篇論述行為之宜忌;《服氣療病》篇講述吐納咽液、行氣攻病;《導引按摩》篇言啄齒握固、漱唾嚥氣;《御女損益》篇指出“道以精為寶”,教人保精長生。其中所輯養生資料,為道教所一貫遵循。

《靈寶畢法》,全名為《祕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鍾離權著,呂洞賓傳。其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為三乘之法。上卷名為《小乘安樂延年法》,分為四門即《匹配陰陽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龍虎第三》、《燒煉丹藥第四》;中卷名為《中乘長生不死之法》,分為三門即《肘後飛金晶第五》、《玉液還丹第六》、《金液還丹第七》;下卷名為《超凡入聖法》,分為三門即《朝元第八》、《內觀第九》、《超脫第十》。《靈寶畢法》是道教內丹形成體系之後的經典著作,向為道教修煉所尊崇。

《雲笈七籤》,北宋張君房輯。張君房奉皇帝之命主持編成《大宋天宮寶藏》之後,又摘錄其中精華,舉凡萬條,共有122卷,成為《雲笈七籤》。由於此書乃系縮編《道藏》而成,故此又被稱為“小道藏”。其中大都摘錄原文,分類彙編,不加論說,實為道教文獻之縮影。其書集北宋以前道教內容之大成,並殘留著宋代以前《道藏》的痕跡,為研究道教之必讀資料。

《悟真篇》,北宋張伯端撰。《悟真篇》前面部分言“養命固性之術”,為內丹修煉之命功,亦即修煉人身精氣神三寶,組成長生變化之內丹。後面部分述“達本明性之道”,為內丹修煉之性功,通過心性之修養,以達到虛寂無為之境界。其修煉過程為性命雙修,先命後性,以命功入手而以性功了手,體現了南派丹法的特點。《悟真篇》所述丹法,總結了宋代以前的內丹理論與方法,對於後來的丹道發展影響甚大。此書與《參同契》,同為歷代道教徒最為推崇的兩部煉丹巨著。

《立教十五論》,又稱《重陽立教十五論》,金代全真教祖王重陽撰。《立教十五論》分為住庵、雲遊、學書、合藥、蓋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煉性、匹配五氣、混合性命、聖道、超三界、養身之法、離凡世等十五論,一至六論為日常生活之準則,七至十一論為內在之修煉,十一至十五論為修道之境界。全論只有1000多字,言簡意明,而包攝全真教旨,重在修持而不講形式,為全真派立教之綱領,全真道士修持之指南。

《孫不二元君法語》,又稱《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或《孫不二女丹詩》,金代女冠孫不二著。此書收有《坤道功夫次第》五言詩14首和《女功內丹》七言詩7首。全部以詩歌形式講述女子內丹的功法與景象。《坤道功夫次第》詩題先後為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藥、煉神、服食、辟穀、面壁、出神、衝舉等,此即女子內丹的功法次第。《女功內丹》大意描述內丹領悟的超凡境界,詩作文采頗佳,如第二首曰:“小春天氣暖風賒,日照江南處士家,催得臘梅先迸蕊,素心人對素心花。”這種溫馨恬淡的意境,正與內丹修養的高尚境界相合。此書在女子丹法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主導地位。

《張三丰全集》,又稱《張三丰先生全集》、《張三丰全書》或《三豐全書》,為元明高道張三丰之全集。張三丰為元明之際大道士,不僅是道教丹法的著名人物,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當內家拳派將其尊為祖師。《張三丰全集》儲存了不少明代流傳下來的張三丰丹著,書內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道言淺近說》等,是道教內丹的經典之作。

《性命圭旨》,題為“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全書分為元、亨、利、貞四集,均有圖及圖說和九節口訣說明。書中總結了各種有關內丹原理及方法,詳細論述了內丹功法“築基煉已,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整個過程。全書圖文並茂,論述詳明。書中竭力要把內丹功法通俗化,一般人都能接受,並言使“後之有志於道者,再不為丹經所惑也。”因而此書亦是道教內丹的經典之作。

《道門十規》,明張宇初撰。張宇初為第43代天師,授大真人,他不但通於諸家學說和道教義理,更為注重道教內修,認為學道修仙是道教徒的根本。《道門十規》針對當時道教弊端,適應明王朝檢束道教之舉,制定十項規制內容,以加強對道門之教化。《十規》對於道教之淵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體制的各個方面和應當遵循之守則,均有簡明概括之論述。全文試圖推廣全真教旨及宗風於道教諸派,是研究道教規制的綱領性文獻。

TAG標籤: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