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你所不知的道教養生之道

道教,是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樂生、重生和貴術。在長期的修道證真的過程中,創立了系統的養生理論,形成了道教養生學,堪稱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集大成者。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學習道教的養生之道吧!

你所不知的道教養生之道

一、養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雖然並不相同,但道教始終以道家尤其是老莊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作為其養生學的理論墓礎、方術來源和實踐規範。道家宣揚清靜無為、靜觀玄覽、含德抱一、虛心坐忘,追求內心的安寧,主張“道法白然”。道教繼承這種離俗超凡的精神,發展並實踐為出世的養神之道,以“清靜無為,離境高坐”為其主要特徵。 

養神之道的上限極難確定,早在《老子》、《莊子》和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專氣致柔”的養神之道。《老子》中“虛其心,實其腹”、“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等論述,原始道典《太平經》中詳盡地論述了守一、潛心養的方法,認為養神乃一切養生的烤礎和前提。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張欲長生不死須恬偷澹泊、滌除嗜慾,必須靜寂無為,忘其形骸。魏晉時在上層社會中頗具影響的上清派,建立了較為系統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時的著名文學理論家劉把在《滅惑論》中將“清靜無為”列為道教養生的最上乘等。但最為系統地論述道教養神之道的代表作,還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據《莊子·大宗師》中記載的顏回“坐忘觀”而撰寫的《坐忘論》一書。

《坐忘論》認為,養神之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階論:(1)“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強調欲養生則須心誠德正。(2)“斷緣”。此即要求“去物慾,簡塵事”,與一切有為俗事相隔絕,除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慾之起,皆因我之知覺、感覺及思維意識的存在,欲長生則必“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老子》。

(4)“簡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慾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唐代著名道士兼醫學家孫思邀認為“多欲則志昏。”故事養生者須簡斷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靜,無動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莊子·在餚》。(5)“真觀”。收心簡事之後,“日損有為,體靜心閒,方能觀見真理”。(6)“泰定”。收心之後,還要虛心安心。心不納外事,也不分心於外界,即“心無所定,而無所不定”,則致“心不著物,又得不動”的靜定,即能“生慧”、“自明”。

(7)“得道”。至此達到處物而不染、處動而不散、本心不起、離乎萬境的道教養神之道的最佳境界。司馬承禎在另一本著作《天隱子》中又將修煉的具體方法分為“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五個過程。《坐忘論》的“七階”和《天隱子》中的“五漸”,使清靜無為的養心之道趨於完美和系統,成為後世道教徒養生的共同遵經。如稍後的著名道士吳藥撰《守神》篇專論此道。金代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見性、清心寡慾、“澄心定義,抱元守一”為內修的“真功”。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在渴見成吉思汗時所謂“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的衛生之道,主要就是清心寡慾,固守精神”的養神之道。

二、養氣之道
  道教的養氣之道,即所謂“氣”的修煉,六朝隋唐的服氣經》、《延陵君修養大略》等道書中,專指“服氣”一類的養生術。道教的氣、有三種不同的含義,或者說是包括三個部分,均來自於祖國醫學中的精氣學說。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氣,稱為“清氣”。二指先天父母雄精時的元氣,稱為“先天之精氣”。三指通過飲食物質所生的能維持人體生命的活動的“水谷之精氣”,或稱“後天氣”、“後天之精氣”。道教徒認為人的活力之源在於體內之氣,故強調保持和充實體內元氣,希圖通過養氣之道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養氣之道中最基本、最貢要的是服氣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悉”功的基礎上結合導引、按摩而成。道教認為,“人身一小天地”、“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間四時之正氣、日月星辰之精氣,即可延年益壽。服氣之道的孕育過程相當久遠,在《莊子·刻意》中就記載彭祖因“吹峋呼吸、吐故納新”而“壽至八百”。馬王堆出土的“卻穀食氣”篇有專文論述服氣。服氣是在意念指導下的吐故納新,吐故為口吐濁氣,納新為納清氣。納新有服六戌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等功法。

吐故氣,漢以前有吹、峋、呼三種墓本方法。吹是吹出涼氣;響是呵氣;呼是撥出體內濁氣。漢代以後發展為吹、呼、呵、噓、灑六種方法。南北朝時道士兼醫藥學家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論》立此“六字氣訣”日:“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啼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灑以解極。”並與五臟結合起來以治病,“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吹呼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隔脹滿,噓氣出之;脾勝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胸悶,嗡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

服氣之道要求氣息均應輕緩而深長,符合《莊子·大宗師》提出的“其息深深”之度。服氣之始,先行導引、按摩、叩齒、咽津;服氣過程分為調氣、淘氣、嚥氣、散氣、委氣、閉氣等諸節(《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之時,“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抱朴子·釋滯篇》);服氣之交頗氣,“善用氣者,噓水,水為之遞流數步;噓火,火為之滅,噓虎狼,虎狼伏而不得虧起;噓蛇地,蛇地蟠而不能去。”(抱朴子·釋滯篇》)服氣之道,乃道教徒常修大功,月成大果者均善此道。服氣法鍛鍊人體內、外環境間氣,而道翻更注重人體自身氣的養生,由此而提出“去氣”、“胎息”之道。行氣乃服氣之繼續,是氣體進入人體後的修煉。

當外氣進入人體後,在主觀意念的誘導下,循“小週天”、“大擂天”執行,作用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可趕疏經通絡、活血行氣之功,並可以此治療疾病。《養性延命錄》中即專列《服氣療病》篇以論行氣治病之道。胎息法是道教養氣之道的最佳境界,《莊子.大宗師》要求以踵呼吸,《抱朴子·釋滯篇》則主張鼻無出入之氣,“以鴻毛蓋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因此功“能不以鼻口噓吸,如人在胞胎之中”,故命名日“胎息”。道書中有關資料頗多,如《服氣經》、《服氣精義經》、《尹真人服元氣法》、《張果先生服氣法》、《墨子閉氣行氣法》、《赤松子服氣法》、《太息經注》、《太上養生胎息氣經》、《高上玉皇胎息經》等。有關功法更是不可勝數。

你所不知的道教養生之道 第2張

三、養精之道
  道教主要通過“房中術”進行養精。房中術,又稱“黃赤之道”、“男女合氣”之術,起源於戰國方士,在馬王堆出土的《養生方》中即存有關房中術“七損八益”的論述(閉、洩、渦、勾、煩、絕、費為七損冶氣,致沫、智時、畜氣、和沫、積氣、寺贏、定煩為八益,認為能去七損而用八益者,可令“狀不衰”)。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漢書·藝文志》:“容成陰道二十六卷,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堯舜陰道二十三卷,湯盤庚陰道二十卷,天堯雜子陰道二十五卷,天一陰道二十四卷,黃帝三王養陰方二十卷,__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家百八十六卷。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而為之節文。《傳》日:“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房中者古所謂陰道者也,其中一部分是講攝精固氣,節慾保真、房中禁忌、正當交接方法的性衛生知識,開了世界性衛生知識之先河。它主張人們注意房事健身之道,平時宜節制性慾,否則為害非淺,甚則把縱慾比作“利刃”、“鴻毒”如有不慎,易招殺身之禍。基於上述觀點,戰國方士創立“房中術”,作為養生方法之一。《太平經》詳盡介紹了正當交合的性衛生知識,以取類比象的方法形象地說明了受孕的條件、方法、過程以及不孕不育的病因,以寶精為養生之要,並討論了存思符篆、八卦還精治病之法。

天師道創始人張陵將房中術列為道教徒修煉方法之一。《老子想爾注》中說“積精成神,神成仙壽”,《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為養生之要。《抱朴子》也說“或以補救損傷,或以攻治重病,或以採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釋滯篇》。如果不懂房中要術,“雖服名藥,亦不得長生”,因而,“求志不死者,宜勤行求之”《釋滯篇》,“或但知服草藥,而不知還年之要術,則終無久生之理也”《極言篇》。“凡服藥千種,三牲之養,而不知房中之術,亦無所益也”《微旨篇》。並載有與現存房中書《玄女經》、《素女經》同名的書籍。

房中術在正統的儒家和出世的佛教看來是淫穢之術。現存與房中術有關的《素女經》、《玉房祕訣》中,大量存有類似性愛文字的說明。因此,北魏時寇謙之在新成立的天師道中即將房中術排斥在養生方法之外。但作為節慾的養生思想,至今仍為人們常持的長壽之道。

四、養形之道
  道教的養形之道相當廣泛,仁要包括導引、按摩、拳術、體育和行蹺等,共扣尤以引為最重要。按摩,即《內經》之所謂“按蹺”者也,是運用祖國醫學中的經絡學說,借鑑祖國醫學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壓、叩擊、揉摩、捏推、提滾等手法作用於人休尤其是經絡循行部位,“中人用以養神調氣之正道”,“引血氣之流通也,”作為養生之按摩分為白我按摩和他人按摩兩種。導引為保持內氣不衰之法:其特點是在意念的指導下,將肢體運動、呼吸運動、自我按摩密切結合起來,使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轉體運動,使肢體“導氣令和,引體為柔”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痰、理氣止痛、養筋健骨、除勞祛煩,從而能”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

養形之道與養神之道是中國傳統養生學中的兩類主要內容,兩者是辨證統一的道教養形之道比較恰當地處理了兩者的辨證關係。養形之始,須先養神蓄精以做準備;養神之中,須做出一定的姿勢和動作。養形功中,要求精神集中、專一,達到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亦動亦靜,動靜結合”的境界。意念、呼吸、形體運動三者的高度統一,是道教養形之道的一大特色。

你所不知的道教養生之道 第3張

五、養食之道
  道教的養食之道包括食氣辟穀功、外丹和鼓漱功等。道教認為,人的精神受肉體支配,而肉體則由食物作保證。為保持精神純潔,須少食人間煙火,“止絕臭穢,體糧清腸”《抱朴子》。於是便繼承了秦漢方士建立的在當時十分盛行的食氣辟穀功,以少飲少食甚則不飲不食免遭食物對胃腸的栽傷。《莊子》中所謂神人“不食五穀,吸鳳飲露”,乃辟穀的典範和先驅,馬王堆出土的有可能是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古佚書“卻穀食氣”篇,亦即“食氣辟穀功”。

辟穀是不吃穀物,而非不吃食物。練功者在服氣的基礎之上,由一日三餐減至二餐、一餐,適應一個階段後,漸至飲水服氣為主。同時,服食一些輔助食物,如石葦、白朮、山藥,黃精、巨勝、雲芬、花生、大棗、板栗、核桃等。這些食物在祖國醫學中多作藥用,為補益氣血之佳品,歷代本草著作中多有收錄,如“卻芥食氣”篇中Up有“卻谷者食石節”的記載。《太平經》已始提侶此功的鍛鍊,《抱朴子》中論述更加洋盡。《抱朴子·雜應篇》日:“其服術及餌黃精,又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氣力,堪負擔遠行,身輕不極。”

“以甘草、防風、覓實之屬許十種搗為散,先服三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闢百日,輒更服散,氣力顏色如故也”等。漢武帝賞識的第一個方士李少君,曾會過安期生神仙,安期生授他食用大如瓜之棗。他應見漢武帝時,開口便講“灶帝辟穀卻老方”,說黃帝成仙便因於此。晉時王質在石室山中的石室巧遇仙人,仙人“以物如棗核與質,令咽其汁”,不知不覺已過了數百年(《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據有人不完全統計,散見於道書中的辟穀方劑約百十種,皆為食療食養之良方,現仍應用於臨床尤其是家庭醫學中,確有不可估及之良效,已為廣大慢性病患者接受和喜歡。

六、內丹之道
  唐末以後,道教養生諸派漸歸內丹一途。內丹之說,始1:隋代蘇玄郎,但由於為外丹和服氣等所掩蓋。起初,只是在胎息的基礎上稍加意念引導而已,尚末顯現出較其它養生方法的優越性。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活動,外丹、服氣和符篆均不能實現道教所追求的長生成仙的目的,於是大批有名望的道七轉向演習這種早已有一定基礎的內丹之術。內丹之道有相當高深和系統的理論落礎,它幾乎吸收了中國古代所有人體科學的學說和其它學說組織其理論體系。

內丹之道從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體觀念出發,以取類比象的方法為說理方式,外究天地萬物生成之源及其外顯現象,比附於人體變幻莫測的生命現象,把人體比作一個外丹術中的鼎爐,以機體精氣神生命三寶為內煉的藥材,循行一定的經絡即所謂的“大周天”和“小週天”,經過一定的逆天地—生命生成之序的步驟煉精氣神返本歸原,與天地融為一體,精氣神凝聚而成“類如雞子”形的“聖胎”。

聖胎又稱丹珠或金丹,一旦丹成,則突破凡與聖、生與死、仙與俗之間的界限,此所謂“結金丹,九轉後,自有神通”,即可“赴蟠桃,永續長生,達到夭無圓缺、人無生死、無飢無餓、無染無汙、無慾無色、來去縱橫如意,“壽活千歲,童顏不老年”的理想境界。五代時人陳轉老祖著《無極圖》、《步旨玄篇》系統闡述金丹大道。《無極圖》共分五圈,完整地闡述了內丹修煉的全部過程,即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五個階段,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復元無極四段功夫,被後世奉為“真長生之祕訣”。

宋元以來,內丹術大為盛行。張伯端被奉為南派祖師,王(重陽)被尊為北派祖師,到清代又出現了所謂陸潛虛的東派和李涵虛的西派。北宋以後形成的北宗主張性命雙修,認為“性命和合,同為一體”,“性命要兩投”、“性命是陰陽”等,把兼修性命作為“結丹出神”的條件。南宗祖師張伯端則集內丹養生理論之大成,著《悟真篇》,講求修煉內丹的方法及其妙用,“蓋天仙除餘丹大道,則餘無他術”(《悟真篇註釋》)。內丹之道,未達道教所期望成仙之目的,但確能祛疾輕身乃至延齡至百歲,起到養生長壽的作用。實際上,內丹是養神、養氣、養精等養生法的高度統一,集中了其它養生方法的優點,是道教養生之道的址上乘功夫。前面提及的胎息功,後來便發展成為內丹術之一。

七、符籙之道
  明清以來,_史學家們把道教簡捷地分為煉養和符篆兩大派。前面所述的養神、養氣、養形、養食和內丹等,均屬煉養派的養生之道。而作為與煉養派相提並論的符篆派,主要包括占卜、符篆、齋蘸祈鑲、唸咒等方術,是道教養生學中更神祕更富有道教特色的養生部分,魏晉時有龍虎山、閣皁山、茅山分傳的天師、靈寶、上清之宗經篆,即所謂“三山符籙”,明以後統由正一派把持。

符原指帝王下達旨意的憑證,後來方士亦為天神有符,稱為神符。神符之說,《後漢書,費長房傳》中已有記載,用來“醫療眾病,鞭答百鬼,及驅使社公”。《太平經》104? -107卷中所載“複方”,是現在所存的道教最早的符字,用符篆為人治病。道書中說老子授張陵符圖七卷,故五斗米道以之祛邪延年。魏晉南北朝時信行及造作符圖之風益盛,《抱朴子》中載有神符數十種。《道藏》中收有神符專書多種。符按其不同的目的可分為多種,延年益壽、治病祛邪是其中的兩大部分。

籙有戒錄和記錄天神的名冊兩種,和符一樣,均是依照天神所援信符,按篆中諸神所定職責,令其神去執行。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用以驅除影響生命之邪的。禁咒是天神的語言,亦稱神咒、神祝。《太平經》中宣揚對患者念神咒,便可召神為之除疾。《抱朴子。至理篇》日:“吳越有禁法之法,甚為明驗。”唸咒法有多種,如掐訣唸咒法、請神唸咒法、叩齒法、禹步法等,均為驅除惡鬼而護身之法。

上述諸法,合稱“祝由”,均源白古之巫祝,而後為道教繼承,共中有一部分專為養生之道而設。祝由治病養生之神效,古今往來都有直接的證據。有一部分符篆訣法與人體經絡系統有關,部分咒語的心理暗示作用也很明顯,有的同時運用部分藥物以達祛病延年之功。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或人與元氣之間是否存有某些可以互通訊息的密碼呢?可以肯定,道教符篆之道確有增壽延年的作用,其原理尚待於獻身此道的有志者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TAG標籤:養生之道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