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正月十六走太平,安徽全椒年俗

在安微全椒,每年正月十六都有一個舉城歡慶的盛大活動,那就是安徽全椒的年俗:正月十六走太平,本期傳統節日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安徽全椒年俗:正月十六走太平,一起來看一看吧。

安徽全椒年俗:正月十六走太平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大文豪吳敬梓的故鄉---安徽省全椒縣的傳統民俗,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城內萬人空巷,四鄉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從清晨到深夜,數十萬人到東門外太平橋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沿河上橋,蔚為壯觀,在特定區域裡,人們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以此祈禱風調雨順、逢凶化吉、消災去病、平平安安。全椒人把這一活動看的比吃年夜飯還重要,就連南京、上海、江浙甚至國外都有人專程來全椒“走太平”,據媒體報道,今年參加“走太平”的人數超過了50萬人。這個正月十六我是在滁州過的,在一個全椒朋友的鼓動下也去全椒“走太平”,大感震撼。

“正月十六走太平”始自東漢。和全國其它許多地方一樣,正月里人們在戶外“健步行走”、“燒柏樹枝”等,都有祈求“祛病消災”、“平平安安”的意思。但全椒的“走太平”民俗比其他地區更顯厚重,全椒人不斷豐富這個活動的人文內涵,使其凝聚力和影響越來越大。

“走太平”最初就與紀念清官劉平聯絡在一起。劉平是東漢時楚國彭城人,東漢建武年間拜全椒長。他為官清正,百姓各安其業,獄無繫囚,德化所至,虎皆西渡。傳說,有一年大荒,劉平將朝廷撥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項用於賑災,餘錢僅修了三裡的小城。這就是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為城牆包圍街道,獨全椒街道包圍縣衙)。劉平因此獲罪罷官,解押赴京。百姓得知訊息後,傾城相送至城東小橋。此日恰為正月十六,百姓焚香燃竹,祈求祝願,聲傾九天。《漢書》有記載,劉平後來到京城任侍中、宗正,名列九卿,人們都說這是賴全椒百姓祈福所致。眾百姓為清官劉平祈福送行,頓時使普通民俗有了清風化雨,普灑甘霖的意蘊。

“走太平”傳承到隋唐,又為之一振,紀念隋朝開國大將軍賀若弼的意義加了進來。據民國九年《全椒縣誌》載,太平橋是古橋,隋大將賀若弼伐陳時,於此造櫓,故名賀櫓橋,後改名太平橋。祈福平安、追憶清官的內涵中,又增加了保國安民的成份。

到明代永樂年間,全椒太平橋上再添“豐碑”,“走太平”民俗大盛至今。據康熙《全椒縣誌》載:明永樂初年,一術士提出,如把全椒的筆峰山加高,可多出舉子。教諭吳穎便率一幫秀才前往彼處培土加極。恰巧一總旗官過此,與秀才發生口角受辱,因總旗是湖南人,“舉”“主”讀音不分,到南京誣告全椒人慾培土出“主(舉)子”,意在謀反。皇帝震怒,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陳瑛是滁州鄉親,急奏“椒人淳良,斷不能造反,願以自家性命擔保”,這才免了全椒劫難。陳瑛死後,椒人將其衣冠葬於城東太平橋高壠之上,以為謝恩。從此,“走太平”活動又多了福佑鄉親,扶危救難的成份。

全椒人的“走太平”,在傳統健身走的意義上,不斷昇華,逐漸厚重,完善,展現了全椒地方特色文化和人文魅力,發展成為遍及全椒,延及整個古代淮河以南地區的共有民俗,是“中華民俗的活化石”。“走太平”活動包容了個人、家庭、社會的所有良好祝福,這不僅僅是全椒人的願望,也是全民共有的心理呼喚。安徽省已將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文化活動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