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御筆賜福,清代皇帝過年傳統

逢年過節之際,我國家家戶戶有在家門上張貼“福”字的傳統,而在封建時代,什麼樣的“福”字最榮耀、最講究?當然是皇帝御筆書寫,用於賞賜下臣的“福”字了,從清康熙帝開始,這就是皇帝過年時的慣例。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清代皇帝的過年傳統:御筆賜福。

清代皇帝過年傳統 御筆賜福

清代宮中習俗,每當新年之際,皇帝總要在內廷御筆書寫若干“福”字。所寫出的第一個“福”字,一般是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另有一些張貼於宮苑各處,更多的則是頒賜在京九卿朝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以此聯絡君臣感情。

追溯起來,清代皇帝御賜“福”字,應該說是從康熙開始的。後世皇帝紛紛效仿,敬循家法,歲歲遵行。皇家認為,十二月是進入年終的月份,在這歲末時節,人們祈望吉祥,以圖本年得到一個圓滿的終結,並滿懷欣喜地恭候迎接新的一年。因此,雍正說:“年來冬月封印以後,政務略有餘閒,朕手書‘福’字,賜內外大臣。”

雍正及其後各位清帝每年御書第一份“福”宇,必敬用康熙珍用的那隻筆,這隻毛筆筆管髹漆,色黝,字填以金,上鐫“賜福蒼生”正楷四字,被認為是“吉祥法物”宜於賜福。御書“福”字用的紙箋,多是絲絹製做,以丹砂為底色,上繪金雲龍紋。

向京城內的王公大臣賞賜“福”字,一般是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後。御賜“福”字的儀式,在乾清宮或重華宮舉行。屆時,受賜官員依次跪於案前,仰瞻天子御書“福”字,叩首謝恩。接著,兩名太監面對面地恭持“福”字箋慢步而出,受賜者再在“福”字下面叩謝,寓意滿身都是“福”,禮畢,再恭捧“福”字退下。

大致說來,在京朝臣每年大約有10人左右受賜“福”字。而各省將軍、總督、巡撫等大員接受御賜“福”字,多由受賜官員的家人或屬官,在赴京呈遞奏摺時順便領回。清帝每年向外省官員賞賜“福”字有多少?根據對雍正二年(1724)春節前後賜“福”檔案的統計,共有14份。

如雍正元年(1723)臘月間,河南巡撫石文焯派家人進京遞送摺子,“仰蒙聖主賞賜御書‘福’字朱箋一方”,於年前帶回衙署。雍正二年(1724)正月十五那天,湖廣總督楊宗仁的進折家人“敬捧皇上欽賜‘福’字回楚”,為這位總督大人的元宵節帶來了最佳禮物。

而作為封疆大吏,凡有欽賜“福”字,均“率文武各官,出郊跪迎,至署恭設香案,望闕叩頭謝恩。”然後,再專門寫一道奏摺謝恩,對皇上的“隆恩”和“垂念”感激一番。

天子賜“福”,百官自當引為殊榮,無不視為至寶,精心保管。雍正元年(1723)臘月,河南巡撫石文焯收到恩賞“福”字,“敬謹裝潢,高懸正中,朝夕瞻仰,如覲天顏。”並表示要“傳之子子孫孫,奉為世寶。”雍正四年(1726)正月,山東巡撫陳世倌捧到御賜“福”字,“敬選良工,鉤摹制匾”,敬懸於衙署中堂。

個別寵臣還有幸連年得到皇上的“福”字。兩廣總督孔毓王旬是孔子的後裔,他於雍正四年(1726)正月二十日捧到一幅御書“福”字,在謝恩折上他寫道:“臣開卷跪閱,筆力堅勁,較上年所賜‘福’字尤見精彩。”又說,“皇上頒賜‘福’宇,不特臣一身一家受福,即兩省文武兵民無不共蒙聖上之福庇。”雍正批覆:“此一字,原與諸臣天下臣民共之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在任31年的尚書王際華,曾有幸得到皇上賞賜“福”字24張,他不但裝裱懸掛在堂屋內,而且還自詡此屋為“二十四福堂”,其光宗耀祖自不待言了。

皇上在向臣工恩賜御書“福”字的同時,有時也順便賞發一些其它物品。以雍正朝為例,雍正二年(1724)大年七年級,管理黃河河道的河南副總河嵇曾筠在中牟工所接到皇上新年賜品,除一幅御書“福”字外,還有克食、全羊等物。

雍正四年(1726)正月十四日,署浙江巡撫傅敏收到御書“福”字一幅,另有湯羊一隻。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二十二日,河南總督田文鏡收到御書金龍朱箋大“福”字一幅,此外還有大小荷包3個,紫毫貂皮20張,朝衣、蟒袍各1件,以及廣橙、哈密瓜等大批物品。

除“福”字外,清朝皇帝還常常寫些其它賀年吉言賜給臣工。雍正九年(1731)二月初四日,福建總督劉世明收到一幅御筆大字:“新年大禧”。嘉慶時曾寫“壽”字賞給年邁近臣。道光賞賜“龍”字也是常事。

從現存雍正朝檔案看,幾乎每年春節前後臣工奏謝恩賜“福”字的奏摺都是接連不斷,說明雍正是年年賜“福”的。

TAG標籤:皇帝 御筆 賜福 清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