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清朝皇帝過年必擺三大宴

作為歷史悠久的美食大國,自古以來我國不論是皇室還是民間,在歲暮新年辭舊迎新之際,飲食活動都是豐富多彩的,例如清代宮廷在每年元日到農曆正月十五期間就有定製,必要擺出三大筵宴。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清朝皇帝過年必擺的三大宴分別是什麼宴。

清朝皇帝過年必擺三大宴

“外交宴”:保和殿筳宴
  保和殿賜宴之禮是專為外藩、蒙古王公而設。據《大清會典》定製:“每當歲終諸藩王、貝勒更番入朝。”“歲除日,燕外藩蒙古王公於保和殿。”設丹陛大樂於中和殿北左右,宴會入座者,年班、外藩及王公,有時另增加一些文武大臣,“屆時鴻臚寺,理藩院引蒙古王公、臺吉人”。

宴會設餑餑桌90張,酒40瓶,獸肉5觔,用五等酒席。儀式與內宴的太和殿筳宴基本相同,以皇帝慰勞、犒賞外藩大臣為主要內容。宴畢,蒙古王公可將“筳內果品羊臘等皆得攜歸”。保和殿筳宴是一種禮節性宴會,規定級別很高,但禮節要求不是很嚴格。

內宴:太和殿筳宴
  按順治朝定製,元旦朝賀賜宴之禮在太和殿舉行。按規定,御殿大宴由光祿寺官會同領侍衛內大臣及有關部門堂官親臨監設,出席物件為大臣及大學士、尚書等。筳宴儀式隆重,規模較大,鳴贊奏樂中,皇帝蒞臨與宴,大臣列班行禮,大學士、尚書均在丹陛列席。屆時,在丹陛上以及臺基下丹墀內要擺席200多桌。

按規定,太和殿筳宴是用四等滿席,以滿洲餑餑及乾鮮果品為主。每桌陳設有36斤麥粉製作的各類餑餑,堆高達1尺2寸,又稱餑餑桌。滿洲餑餑,是滿族風味糕點食品,其製作多以白麵或黏米麵加糖、蜂蜜、乾果仁、雞蛋、奶油、豆油等為原料經烘烤蒸烙而成。

桌上陳設的具有滿族特色的食品一般有:方酥炸餡餅4盤,小餑餑2碗,大餑餑6盤,紅白饊枝3盤,乾果12盤,鮮果6盤,甎鹽1碟。

清朝筳宴分滿、漢席,滿席又分六等。據資料,四等席每桌價銀四兩四錢三分,主要用於元旦、萬壽、冬至三大節朝賀筳宴等,定製級別較高,餐時二人一桌,規制既嚴,規格又高。元旦太和殿筳宴在乾隆後期曾定“以遇萬壽大慶舉行”,嘉慶時每屆十年舉行一次。

綜合宴會:乾清宮筳宴
  如果說太和殿筳宴與保和殿筳宴是極為隆重的御殿禮節性大宴,那麼,乾清宮筳宴算是一種較為隨意熱鬧的家宴了。乾清宮是舉行除夕家宴、元旦宗親藩之宴、上元日家宴之處,據《大清會典》載:“元旦宴親藩之禮,歲於乾清宮舉行。”按清代定製,“親藩之宴皇子、列宗室、諸王上。家宴則循長幼為坐次。”

又有記載稱:“每歲元旦及上元日。欽點皇子、皇孫及近支王、貝勒、公曲宴乾清宮,皆用高桌盛,每二人一席,賦詩飲酒,行家人禮。”這裡提到的入宴時用高桌並二人一桌,說明宴會規格級別定得較高;行家人禮,說明家宴又很隨意,顯出乾清宮筳宴規格高而又具有闔家團圓的輕鬆歡樂氣氛。

據《清宮述聞》記載,乾隆帝曾對乾清宮筳宴感慨而言:“予每歲元旦及上元前一日家宴近支宗藩,壬戊年始,有詩紀事。戊辰以來,上元前一日宴,必有詠,已成例事。今入座者皆予子、孫、曾、元之輩。”由此看出,皇帝藉此可以感受家族宗親人員之龐大,坐在家人之中的天倫之樂。

乾隆帝還留有一首宴親藩之時的即席賦詩:“淑春始遠起元辰,曲宴乾清會懿親。同有殷心祈上歲,從來樂事首天倫。……和氣一家時斂福,便因敷錫萬方民。”清朝皇帝們在乾清宮家宴、親藩之宴上釋放親情、享受樂事之感溢於言表。

相關閱讀:筵席和清朝筳宴制度
  筵席包括席桌上的酒菜配置,酒菜的上法、吃法、陳設等。古代吃飯是沒有凳子的,全部是席地而坐。古人將鋪在下面的大席子稱為“筵”,將每人一座的小席子稱為“席”,合起來就叫“筵席”。

清朝筳宴制度真正形成於皇太極時期,清入關以後,隨著國家各項制度逐漸建立和健全,筳宴制度也隨之漸趨完備。經過近百年的統治,在與漢民族的交融過程中,受漢文化的影響,筳宴也出現漢席、滿席之分。

尤其是康乾時期,宮廷筳宴禮制已十分完備並達到鼎盛,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而又嚴密規範的筳宴制度。而在清嘉慶以後,由於清朝統治的衰落,筳宴制度也隨之走向衰落。

TAG標籤:三大宴 皇帝 清朝 必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