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魚燈舞,廣州增城客家中秋風俗

農曆八月十五到來之際,全國各地歡慶傳統中秋佳節,期間的節日風情習俗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在廣州增城一帶的客家山村裡,有一種有趣的中秋風俗叫做“魚燈舞”,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介紹,廣州增城客家中秋風俗——魚燈舞。

廣州增城客家中秋風俗 魚燈舞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增城的派潭、福和等地的一些客家山村,有一種傳統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就是舞魚燈。魚燈,相傳是老一輩從順德引入的。順德大良魚燈是與佛山秋色、番禺沙灣飄色齊名的廣府“三大會景”之一。魚燈舞從順德引入後,逐漸成為增城客家人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

順德的大良魚燈在工藝製作上除注重形肖,更偏重意態,講究扎工,以神采飛動、爭妍鬥麗著稱。順德魚燈多是魚體長達2米左右(六七尺)甚至3米多(一丈有餘)、重量有五六公斤的大燈,巡行時由一人用竹竿撐持,兩人分別叉著魚頭和尾鰭。

而增城客家山村的魚燈,手藝雖然學自大良,但由於經濟條件所限,製作起來因陋就簡,多是小燈,倒顯得頗有樸實的風味。山區竹料多,制魚燈者以竹料為骨架,既經濟又方便;以色紙代替綢緞、薄紗,也自成風格。

增城的魚燈款式較多,有鯉魚(又分火鯉、金鯉、銀鯉)、鯽魚和鯪魚,還有蝦公、“彭皮婆”(一種生活在有泉水流經的水溝裡的小魚,其鱗片五彩繽紛)等。總之,群眾熟悉的水中魚類,都可用一雙巧手扎製出來,匯成魚的隊伍,於中秋之夜暢遊于山村歡樂的海洋之中。

增城的中秋魚燈舞,很受山村群眾歡迎。由於客家人的住所比較分散,村子一般都不大,所以舞魚燈除了在村中表演外,還要過村巡遊,魚燈隊每到一個村子,便在村子晒穀場上表演一番。

此時,只見魚群穿梭遊弋,或高或低,或急或慢,擺尾搖頭,姿容曼妙。這邊有鯉魚反水,那邊是群鯉咬尾、蝦公跳躍。舞者各出奇招而又配合默契,引得觀眾高聲喝彩,更讓小孩子們歡喜,十里山村增添歡樂氣氛。

由於魚燈舞深得群眾喜愛,且又可以通過表演加深與鄰近各村的友好關係,故客家人聚居的正果、派潭、中新等鎮街的許多村子,於21世紀初仍保留有魚燈舞這一傳統節目,每年中秋之夜,青年男女們均相約到各村表演魚燈舞,以燈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