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夏至入伏嗎,夏至入伏是怎麼計算的

古人用“伏”來形容夏天的炎熱,指的是涼爽的氣息都被隱藏起來,高溫佔據了主導位置,聽起來十分形象生動,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相關的俗語諺語,而且還被劃分為好幾個時間段,計算方式稍微有些複雜,本篇就幫大家簡單梳理一下。

夏至入伏是怎麼計算的 夏至入伏嗎

夏至入伏是怎麼計算的
  首先我們要注意夏至不算入伏,按照相關曆法規定,需等到夏至的三庚日才開始算初伏。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以今年為例,夏至在6月21日,那麼經過庚子,庚戌,庚申後,7月11日就是入伏,也稱為初伏。

夏至入伏是怎麼計算的 夏至入伏嗎 第2張

有什麼氣候特點
  通常夏至過後的20至30天之間會入伏,此時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因此一天比一天熱,到了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三伏天的來歷為何
  我們首先要理解伏的意思,在陰陽學上來說,它指的是陰涼的氣息被陽氣壓制而躲起來了,所以有伏藏的含義。而根據五行學家對季節的說法,本來四季春、夏、秋、冬為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剋,秋天就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五行學家就把這段時間稱為“伏”,也叫“長夏”,五行中為“土”。加入長夏後一年就是五季,這樣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關係。因為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從庚日算起。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年的三伏天,時間大約都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階段。

TAG標籤:夏至 計算 入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