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有關冬至的傳說,冬至的故事

 冬至是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之一,而從古時到至今冬至的一些故事還廣為流傳,那麼冬至的故事有哪些呢?有關冬至的傳說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老黃曆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故事 有關冬至的傳說

你可能感興趣:冬至出生的人命運如何

冬至傳說故事
  冬至傳說之一
  來源於上古帝皇——黃帝和堯帝。冬至節有起源於黃帝和堯帝兩種說法。《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一大臣向漢武帝說,“黃帝得寶鼎神筴(ce或jia),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這個記載表明黃帝時就把冬至日作為歲首,乘坐“朔旦”,但《史記·黃帝笨雞》中本無此相關記載,孤證難考。另一種說法是堯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觀察太陽執行的情況,進而確定冬至的時間。《尚書堯典虞書》曾載:“(堯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書》成書時間距堯帝時代較近,文獻可信度相對較高,所載史料或更貼近史實。可見,冬至作為節日,中國上古時代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冬至傳說之二
  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與疫鬼有關。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湯圓與湯圓的原名“冬至團”有關,且湯圓有團圓之意,預示冬至後即春節相聚一堂的大團圓之義。現在,人們多用第二個來解釋,即團圓之意。
  而關於冬至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則越來越少人知道。其實,該習俗是來源於民間故,即相傳有一個叫共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在古代,其實人們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是既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的。

冬至的故事 有關冬至的傳說 第2張

你可能感興趣:立冬與冬至的不同點 區別是什麼

冬至傳說之三
  吃餃子與醫聖張仲景醫治耳朵“凍瘡”有關,即北方的“捏凍耳朵”習俗。傳說該習俗來源於漢代的南陽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結束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放置鍋中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用後,百姓的凍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進九,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並把它稱之為“餃子”,也有稱“扁食”,又或叫“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因此形成“捏凍耳朵”這種習俗。這一風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區盛行,到冬至日,不論家庭富裕或貧窮,都要食用餃子,即民間俗語相傳:“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餃子。”因為冬至日到來,意味著要進入更冷的階段,為了保護耳朵不被凍掉,就食用長相類似耳朵的餃子予以保佑。所以,我們會發現,不論身處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度過這個冬天,迎來新的一年。

冬至傳說之四
  吃混沌與西施有關。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一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傳說記載。最早相傳的故事是與春秋五霸時的吳越爭霸及美女西施有關。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麵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大為讚歎,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說此物是餛飩(因與“混沌”發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冬至的故事 有關冬至的傳說 第3張

你可能感興趣:冬至習俗 民間活動有哪些

冬至傳說之五
  吃餛飩是人民追求和平安定的追求,是為了驅趕惡人。相傳,漢代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其實,冬至這天吃餛飩古代最流行的是在北京地區。南宋時,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格。而在許多古籍中記載,餛飩是中華民族的開天闢地者黃帝。因此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闢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TAG標籤: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