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意義,傳承與發揚

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和民俗完美結合,千百年來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是我國古人創造的寶貴財富。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那麼,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意義究竟何在呢?現在就讓我們來分析。

傳承與發揚: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意義

你可能喜歡》》二十四節氣古詩諺語

農曆二十四節氣,將天文、物候、農事、民俗完美結合,千百年來一直被我國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力求建設美麗中國的今天,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古老智慧深有價值。這一鐫刻著農耕文明印記、跳動著傳統文化之脈的精神符碼,不久前踏上了申遺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人類創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對一個民族來說,非遺是珍貴的傳統文化記憶和精神血脈的延續;對於整個人類而言,是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申遺,即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申請加入世界遺產這個具體的非遺保護行為。

那麼二十四節氣申遺有何意義呢?其實,申遺是一種手段,是傳統文化研究與保護的索引。非遺潛藏於經史子集,也存在於傳統倫理道德,更紮根於偉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更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讓非遺面向未來,是傳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樣性和持續性發展的需要。

申遺成功,有助於擴大非遺影響力,增強非遺保護力度,但還需小心重申遺、輕保護:申遺,說到底,不是為了加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或名冊,而是為了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為了更好地傳承其蘊含的文化傳統。在我國非遺保護的道路上,申遺是值得記取的精彩華章,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探索的傳統文化保護經驗。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節氣歌》,祖祖輩輩流傳,正是這樣的點滴傳承,傳遞著非遺保護的實踐訴求,通過喚起一代代年輕人的文化自覺,從而漸漸確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二十四節氣申遺,是為了面向未來的傳承文化傳統,也是為中國當代文化的創新與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