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吃了腹肚嗨嘟嘟,福建壽寧立夏糊

立夏節氣,各地民間富有特色的食俗很多,吃立夏蛋、立夏飯、腳骨筍等等,不一而足。而在福建壽寧一帶,立夏到來時有吃立夏糊的傳統,“立夏糊,吃了腹肚嗨嘟嘟”的俗語在當地人盡皆知,那麼今天的二十四節氣就為你介紹這道節氣美食。

福建壽寧立夏糊,吃了腹肚嗨嘟嘟

所謂的“立夏糊,吃了腹肚嗨嘟嘟”,意為在壽寧當地,立夏這天家家煮制立夏糊,人人吃的又歡又飽,肚子都圓鼓鼓了。所謂“立夏糊”,顧名思義,就是在立夏節氣吃的米粉糊,是將米水磨成糊,然後新增各種輔料而成。

立夏糊的製作雖然簡單,但要做得美味可口就要有所講究了。先說配料,立夏糊的配料多且雜,一次都要一二十種,比較常見的有豬肉丁、鹹肉末、香菇丁、筍末、木耳末、碗豆(俗稱“麥豆”)等等,還有的則把目魚乾切絲,魷魚乾切碎加入,花生米、黃豆、黃花萊幹,蕨菜乾等也少不了。

準備好各種食材後,在鍋內放油燒熱,加入蒜白,蔥白,生薑米爆香,加肉丁,目魚絲,尤魚粒筍,豌豆籽,及各種幹萊,炒香煮熟。加入適量鹽,味精起鍋。盛入盆中備用。

隨後就是將米磨成漿,注入大鍋,大火燒熱,慢火煮熟成糊,期間注意火候,並用鍋鏟不停攪拌,切莫燒糊,影響品味。接著就可以加入炒好的各種乾菜了,攪拌均勻,加少量食鹽味精等調料小火稍煮,就做好鮮美可口的立夏糊了,稍涼後吃風味更佳。

關於壽寧鄉村普遍吃“立夏糊”的傳統,據說還與明朝的愛國將領戚繼光有關。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從浙入境,到今犀溪、南陽一帶的一都、四都擄掠,隨後還攻陷了縣城,百姓飽受侵略者鐵蹄的蹂躪。

聞聽此訊,戚繼光迅速帶兵入閩剿倭,所到之處皆深受當地人民的擁戴,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話說某日剛好是立夏節氣,戚家軍到了一都,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而一都的老百姓也早就將家裡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籌備慰勞戚家軍。

不料此時又報有倭寇蠢蠢欲動,戚家軍不待休息,立刻又要出征。為了不讓戚家軍空腹征戰,不知是誰急中生智,出了個主意。於是人們將準備蒸糕的米漿全部倒入鍋中,攤於鍋邊以便儘快煮熟,隨後拌入香菇丁、筍末、金針、木耳、碗豆等進行熬煮。

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食材豐富鮮香撲鼻的糊就熟了,戚家軍眾將士吃飽後氣力頓增,各個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就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不久後,這股倭寇就在寧德橫嶼島被戚家軍徹底剿滅了,而立夏糊也就這樣被創造出來。

關於立夏糊起源的傳說十分動人,而在實際中,壽寧人吃立夏糊或許與立夏時節當地的氣候有關。實際上,按氣候學的標準,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才真正進入夏季,而全國的大部分地區,這時才剛入春,平均氣溫在18—20度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門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在壽寧也是如此,當地有句俚語稱:“立夏立夏,寒死老儂爸”,由於高海拔的自然環境,壽寧地區在立夏期間氣溫依然很低,要一直到立夏過後春耕才真正開始,播種耘田都是立夏後的活計。

也就是說,立夏過了,壽寧的農家人就要大忙了,吃了立夏糊,也有代表著耕作開始的意思。同時當地人也認為,只要吃了立夏糊,農民種地就不中暑,老人吃了就會長壽,小孩吃了就不生病。所以在立夏這個重要的節氣,家家戶戶煮立夏糊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TAG標籤:立夏 壽寧 腹肚 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