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相傳當年西施在此浣紗,西施殿

解讀百家姓施姓,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有“沉魚”之貌,就連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後來他們的國亡,子孫就以國為氏,統統姓了施。

西施殿,相傳當年西施在此浣紗

西施殿,位於諸暨市區南側浣沙江畔,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是一處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的人文風景旅遊區。

西施殿內的建築構件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諸四鄉收集來的,其中有樑、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可以說是民間古老建築藝術集錦。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臺,臺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穿過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依然在目。

諸暨苧蘿山上早在唐代就有浣紗廟,是諸暨當地百姓為紀念西施而建,其後雖多次遭遇戰亂,但祠廟不廢。抗戰期間,西施殿遭到最大的破壞,僅存後殿一角。“文革”時破壞更甚。

西施早已隨塵而去,永遠消失在兩千多年前的多事之秋。而西施的美也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了。西施殿為此蒐羅了歷代畫家創作的西施畫像,刻碑陳列,把西施的美麗化為永恆的文化瑰寶。西施殿重修於1986年,1990年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重修西施殿時徵集到了木雕桁樑、牛腿、雀替、門窗、石獅、石柱等一萬餘件,經過精心組合,巧妙地利用在修復西施殿的工程之中。如今的西施殿非但成了人們紀念西施的場所,而且還成了諸暨的民間建築藝術博物館。

景點門樓外觀象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硃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為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臺基抬高,殿前以拱橋為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於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釐米,像高280 釐米)神態嫻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臺,臺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範 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為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歷代文人墨客為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碑廊南面是苧蘿山的最高點,上建一亭,名“苧蘿亭”。亭為八角三重簷造型,內建三層,可逐級登臨,可瀏覽諸暨市區,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也皆在眼前了。

TAG標籤:西施 相傳 浣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