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泉州吳氏大宗祠,血緣和感情的紐帶

  吳姓是一個很古老的姓氏,它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它最早的時候是起源於炎帝姜姓的,距離現在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們來說說泉州吳氏大宗祠。

血緣和感情的紐帶,泉州吳氏大宗祠

 

  古城泉州文化薈萃、異彩紛呈。在泉州塗門街東觀西臺有一座明清古建築,它就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閩南名祠———泉州吳氏大宗祠。這是一個在氏族中少見的府級的大宗祠。現在這個名祠已重修完善,文物重光,成了泉州市文化長廊中一處耀眼的新景觀。

  泉州東觀西臺原為明朝進士、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吳龍徵府第。因吳龍徵官居東觀待讀、西臺御史,故其府第立匾曰:東觀西臺。現在吳氏大宗祠還保留著宅主一副對聯:東觀讀書榮分雕錦;西臺執法望重豸冠。明、清東觀西臺由地望沿襲為地名。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了。

  由於晉代衣冠南渡,中原吳氏南來散居晉江一帶,支脈繁多(據現在初步調查散居泉州境內吳氏人口達30多萬人)。清光緒年間,泉州各地吳氏宗親共議欲興建府級吳氏大宗祠。其時因找不到合適的地址,吳龍徵的九世孫吳朝詮慨然將其“東觀西臺第宅前三進”獻給族人改建宗祠,留後一進自居。於是族人在1890年4月開始改建,歷時5年完成。當建至第4年時,晉江錢頭村人吳魯(字肅堂)以光緒庚寅一甲一名進士殿選狀元,為閩南吳姓千百年來所未有,族人額手稱慶,遂加速完成宗祠建築,並於祠前豎起狀元旗杆。

  由於東觀西臺原府第與吳氏大宗祠的建築既儲存明代官邸特色又因其前三進獻給全府吳氏合族改建大宗祠,故又具清代建築特色。其規模巨集大,祠宇不凡,其建築藝術集閩南木、泥、石、磚傳統技藝於一體。因此,1992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塗門街改建後,一些社會賢達和吳氏族人發起重修吳氏大宗祠的倡議,向海內外吳氏族親集資。1999年10月2日破土動工,對東觀西臺進行落架大修。他們完全本著修舊如舊的文物維修原則,保留明、清古建特色,僅歷一年多於2000年10月竣工。全宅分四進,前三進清代宗祠建築,抬梁木構架雕樑畫棟,技藝精湛,為閩南現存木構木雕之精品。石磚外牆沿用泉南民間多種用材傳統手法,白條石底座上封砌紅色牆面,磚色調質樸莊重。門廊結構豐富多彩、富麗堂皇,為南匠之傑作。宮殿式屋面,民間傳說發源於惠安,黏土飾筒、花頭、垂珠,古色古香,鄉土氣息濃郁,是民間建築精華。燕尾式屋脊挺拔有力,近尾端飾以龍首,增強建築藝術效果,體現閩南民間特色。前三進二天井內庭全部敞開,地面自前而後逐漸升高,滿堂紅色地磚似地毯輝煌華貴。天井及其四周階石以細鑿白石鋪砌並組織排水,簡潔美觀,無積汙之患。一至三進內庭可容三千人祭祀活動,無視線之礙和風雨之慮。設計構思之科學性和實用性,為閩南宗祠建築之冠。其第四進保留明代官邸特色,規制嚴謹,佈局合理,簡樸大方,隔扇精巧,西側進口匠心獨運,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

  重修後的這幢閩南名祠包括原東觀西臺官邸是一幢有雙重特色的明清古建築。其附屬工程,門前照牆福祿壽和合構圖,含意深遠,有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