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四川廣安鄰水馮氏族譜,弘揚馮氏文化

我國馮姓人口眾多,我們應該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為您整理四川廣安鄰水馮氏族譜錄。馮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九,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從古至今人才輩出、令人側目。馮姓在全國總人口有800多萬,追溯其根源馮姓是典型的貴族後裔,血統顯赫。

弘揚馮氏文化,四川廣安鄰水馮氏族譜

馮永德
族有譜,國有史。國史,朝復一朝,以記興衰、發展;族譜,“諸之百家”無不公認。譜敘其祖源流衍,昭穆世次。氏族史與民族發展史、地方誌史和國家歷史,都是人類社會寶貴遺產。它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愛國熱忱,都具有重大作用。

我雖然是鄰水籍人,青年時期離家在外,對家鄉又是特別吾族整個歷史知之極少,今昔展閱一大又疊馮氏族譜資料,覺得頗有價值。這是經過許多熱心家族事業的族人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年取得。在新續譜諜即將出世之際,家鄉族眾委我重任,確難推卸,僅寫一點感受,以鑑後人。

新的譜諜問世,是一件艱鉅而又繁重的工程,苦在當代,功在千秋。年少的及未來之子孫,要深知我們的祖先之來龍去脈,父子相繼,代代相傳,以至今日之不易,也可以深思自己處在何位置?欲能奮發圖強,讀書育人,使更多的為國為民、為人類社會多作貢獻,出類拔萃。這就是我的一點期望。

譜志包括了有史以來可考的年有馮氏人物,良莠俱陳,只寫實而不評論,著眼於血緣關係,不以政治分野。乃是作者辛勤筆耕,秉筆直書,沒有刪去任何一個曾經有過劣跡的歷史人物。希望族人理解,其目的是尊重歷史。

這本譜,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運用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如實系統地記述馮氏族史和現狀。認真做到法古而不泥古,繼承又有創新。它準確地反映出我族的歷代精神和特徵,古今兼備。雖然並不完美盡善,畢竟為馮氏族人提供了一部可借鑑的比較完整而系統的文獻。它有存史、育人和鑑前啟後的作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比較老譜更加完整,基本上把上川始祖萬武之後裔,一代一代理順世次,概括了各個分支譜的全貌。惟願它能喚起族人,代代傳頌,永駐春天。

我這個久居外鄉的鄰水人,與故鄉相距千里之遙,本不敢發言,但又說了這麼多話,一是回贈族人的厚愛,二是完成故鄉族人對我的殷殷囑託。

但願我氏族中,在未來的歷史長河裡,同心協力,艱苦努力,奮發圖強,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以較快更好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各類英才,為馮氏族人爭光,為人類社會作貢獻。這就是我的願望。

續 修 敘
編修宗譜,華夏各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氏族有譜,猶地方有志,國家有史,名人之有本記、世家、列傳。國家史、地方誌,不記不編,不知興衰、發展之由。氏族譜志,同樣不續不敘,則為人父、子、孫者來自何處,不識其源,而亂世次,如侄不識叔、史不知弟,遇若途人而混戰,故珍珍斯譜,以永其傳。百家姓譜史聚沙成塔,整合地方誌史,民族發展史料。志、史、譜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文化遺產,都具有重大作用。

孫中山雲: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團聚擴充到國家民族團結,這是中國人才有的良好傳統觀念,應妥加利用。1958年3月,中央成都工作會議上講:“蒐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提供寶貴資料。”1961年11月,國家檔案局、文化部發出通知中指出:“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是我國寶貴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譜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學、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重大作用。”正確地認識、理解編修譜志,是光大譜學,絕非是灌輸延承封建意識、變相宣傳血統論。它是一門研究新時期社會科學的科學。

馮氏,乃中華民族中的一大姓氏,僅鄰水地域而言,數百年來系望族之一。而吾族譜諜早在清代嘉慶七年馮愷思譜成,到了光緒元年才印出木刻本。隨後各支族也在不同時期復錄了譜諜,均是手抄本,而且傳抄中有誤。可見先祖譜敘之艱辛。這些老譜離今雖有二三百年,但讀起來,仍覺興奮,頗有價值,它畢竟是先祖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時過千秋,其內容也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述了。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朝政更迭,人丁繁衍、遷徙,宗支演變,有的斷代失考,不知祖名支脈。迫切急待續修一部新的、比較完整和全面綜合性的新譜。若無視“搶修”毫無疑議,族史將永遠斷代失考。此次修譜難度雖大,但都是吾族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既光榮而艱鉅,我等知難而上,立誓修譜,敬獻餘力。

由是觀之,續修譜志之重要、緊迫,基於尊祖敬宗傳統,旨在光大馮氏族譜文化,有益於上傳下教,瞭解馮氏的發展史。繼八九年馮氏部分族人在清明節祭趙氏祖墓時,眾族盼望續修新族譜的要求下,九龍特生、子清、國華及城北宗友、柳塘詩榮等熱心之士,欲先修譜,但終歸一地或幾支之譜,難恬始祖發源之全貌。先覺者世宗與詩榮商確並舉薦宗銀出面,召集城區馮氏族士代表會議,於一九九七年七月組建《鄰水馮氏族譜編委會》(前身為籌委會),並相繼設立專職編輯人員。在各鄉、鎮的境外鄰近縣建立34個聯絡網點,聯絡員90多名。在編委會統一指揮下,眾志成城,同心協力,不計得失,共商良策。將近二十個月在境內三山兩槽及周邊群縣,爬山涉水,搞嚴寒酷暑,走院串戶,採集資料,訪古問今,並向省、縣外族人發函聯絡,均受到族人熱情支援和參與。

馮氏宗族,歷代仕宦、名流源源不斷,人才輩出,老譜多有記載。而續譜重在盡力理順入川始祖發源各支脈世系;選錄近代聞人,記述現代志士、英才和從事各項事業的後起之秀,以為後來者借鑑。

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本著“以史為鑑、以史育人”的宗旨,辯證對待前輩“睦宗族,正人倫、端風化、敦孝悌”的傳統觀念,刻意在理順馮氏近代、現代血緣關係基礎上,採精擷萃,認真發掘家族深遠悠久的歷史淵源以及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報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使之留存譜諜,激勵族人奮進有為的功能。這樣,才能不負時代對我們這一代續修譜志的要求和眾望。

續編這本新譜,本著現代要求,以橫排豎寫,述而不論,貫通古今兼顧的原則。史料廣泛徵集,反覆考證,重在事實,去浮詞,擇要錄取,文語力求通俗。對老譜生、難、繁字和夾漢字,以簡化註釋,便於閱讀。全譜共分六章十節,除附錄外,加前序、續修敘和後記。在研讀二十一本以上老譜的基礎上,對其篇章作了精粹錄用,以儲存先祖的文風遺著。缺乏資料而又無從考實和不達列譜條件之名人,只好割愛。尚希相關族仁原囿和鑑諒。

世系一章,載始祖萬武后裔四世應春、應龍、應禎三房開支至現代二十八世及柑子太和、石滓六角丘世系。由於篇幅有限,絕大部分祖名未記載生辰和卒世時間及葬地。附此註明,以備後考。

聯宗合輩一章,墊江高豐、黃沙、龍風及倒水橋、馮家堡、馬廊邊等支族,在近幾年先後聯宗,按鄰水八十字輩合輩序輩,將其合譜記要載入本譜。基本上川東地帶達到了統一。

本譜的修成,參與者盡心盡力,自覺上無愧於祖先,下能遺澤子孫;為馮氏宗族、為中華民族地方氏族文化集存,做了一件的益的事。但願若干年後,吾族後起之秀再事續修更臻完美。謹以為敘之際,向族內外年有關心、支援並參與編修的同仁、志士,表示誠摯的謝意。

馮氏族譜編委會

(一)原遺字輩:

萬九德應彥,如文尚振秉,廷元繼舉士, 奇建克治新(後五個字未用,按新敘字輩起用)。

(二)明朝後期由湖北移民傳入字輩:孟宗傳慶永,惟安道有昌,克忠廣弘志,象光景泰春(存不用)。

(三)字輩一度出現混亂狀況:始祖馮萬武南宋末年(1279)入川居渝赴鄰,後裔按原遺字輩不亂,至元末(1369)年間第八世尚字輩以後,從第九世振字輩起至十五世士字輩,字輩就有些含混,如:四世祖應春的長房彥章(居大竹江水一帶)的後裔支譜上,第九世振字輩變成”世“,接下是秉、加永元再興、榮貴福祿安(有的是榮貴學大成或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裕……彥清、彥才、彥秀三房(大部分鄰水九龍一帶)後裔基本上是按原遺字輩排列的,但也有一些錯亂,如:有的將九世”振“字輩改為”正“字輩,十三世”繼“字輩改成”立“字輩,十四世”舉“字輩變成”啟、舉“字輩不等。

四世祖應隆遷大竹龍安裡,而大竹的支譜敘應隆遷墊江,墊江的支譜載:由於輾轉,前六世只知入川祖馮萬武,其餘祖名失考。其譜敘字輩是:金榮德驛友、天舜景文元,萬世學大成、賢達喬宗永……譜上有金字輩,但無祖名,將榮字輩排在萬武祖後列二世。

四世祖應禎的後裔(散居豐禾、復盛、石永、興仁及鄰城周圍甚廣)。又分三譜:長房彥文一脈(稱一甲)譜上的字輩是從第九世、十世振秉二世為”良、伯“,以下排序是”守從明一國、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二房彥貴祖的後裔(稱七甲),從十世秉字改為”興“,以下排序是:加友良朝廷、貞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三房彥成祖的後裔(稱九甲),基本上是按原遺字輩,只有個別字因音同字不同而誤用,如七世”文“字輩變為”為“,九世振字輩變為”政“、或”正“,十世秉字輩變為”興“。

錯亂的原因主婪是:(1)連年戰亂加瘟疫,人丁減少,有的東奔西移,老譜遺失無從考,有的後來只憑口傳而敘。(2)梁山人命案,官府將同名同姓的拿解問罪,故分三譜。(3)戰禍平靜後,當朝為了安民,一是再次移民,二是號召外奔的回籍,以插佔土地為業減稅等政策。從此人丁繁昌,居徙遙遠,無時會晤,各支脈重新敘譜排輩。

(四)合族統一字輩修正情況:清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大竹縣彥章祖後裔馮貴德(號懋官)赴鄰水拜趙氏祖(上川祖母)墳之際,與族紳天從(號永吉,貢生)、國琪(號以德,歲貢)、志章(號子程、舉人)、懷貞(號際泰,貢生)、士襄力(號養素,貢生)、會一(號遠升)及天雄、天朗、天敘、敘安等聚於復盛寶谷山(馮氏發源地),與會集議:謂屬一祖脈傳,未免相疏,以一甲(彥文祖後裔居住地)支譜的天字輩(天顯奇一,即原遺字輩後五個字的第一個字奇)為始,下接取新敘的天字輩,即天開學大成,賢達喬宗永……至時兆泰和春和字章祖起草的吉慶昭先志至俊選會昌明後四十字輩,依次取之,庶無錯亂之弊。

民國十六年(1927),馮梓榮在鄰水城馮氏宗祠自治會上提出:原字輩:”仁壽克中存“,其中的壽字原本是聖字,當時不能用,恐犯朝廷而用壽;中存兩字與先祖的成字或宗字雖字義不同,其字聲相似,恐年久混淆,應改為治平二字;鴻(有的譜寫成洪或英)才長南毓,應更改為巨集才長能育。赴會代表拍手通過。

上列字輩錯亂,經過先祖的苦心慮浸推敲統一定立起來,沿著譜輩取世無疏,爾疆接見,位屬公孫叔侄史分明。鑑於個別地域已經用了永與裕、聖與壽、中存與治平的字輩,則接世系推算。

附:先祖字輩譯文

先祖制定的馮氏字輩,以五言詩句組成,數百年來代代相傳,至今已用到近三十世,現將全詩大意譯於後:

”很多品德高尚而又有才學的人,以他們的才德文墨能夠掌握和振興時政。只要朝廷不斷薦賢用能,而最高權力者又積極興學,那麼這些人,一經學習就會有偉大的成就,在我馮氏宗族裡具有高尚德行和才華的人會永遠存在的,憑著他們的德育智慧,是完全可以振興和服務於人類社會。若我馮氏族中長期不懈地培育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他們將時時預示著定能染出安泰祥和的春天來。“

全詩中心意思:說明我馮氏祖先希望和鼓勵後嗣子孫努力讀書,把自己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為馮氏宗族爭光,為人類做貢獻。

二十三世孫 石永鎮喬榮意譯

時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