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粵語的特點有哪些,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

很多人會把“粵語”成為“鳥語”因為粵語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劇學得來的,它難學難懂。早期,有這樣一句話流傳下來“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當時,只當廣東是個能發財的地方,吸引了五湖四海懷揣著創業夢想的人奔赴廣東,但是由於語言的交流障礙,在那時也就掀起了學粵語的狂潮。本期的廣東文化帶你瞭解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語的特點有哪些。

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語的特點有哪些

【粵語發源】
  從漢人大規模入粵最早的歷史來考察,粵語形成於西江中部。

據考古發現,大約從西周時代開始,嶺南粵人與中原漢人就有來往。不過,由於有五嶺之隔,這種來往極為有限。到了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曾派兵南征百粵,但究竟打到哪裡,史無記載。

有記載的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甌(西江一帶)粵人反秦,朝廷發五十萬大軍征討,兵分五路:“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郡。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見《淮南子·人間訓》)這裡所記的“鐔城之嶺”,指今廣西越城嶺;“九疑之塞”,指今湖南寧遠縣南;“渠”,即靈渠。

這兩支軍隊開通靈渠再經灕江、賀江而進入嶺南,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從而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歷史上第一條主要通道。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戰爭告一段落,秦又“謫徒民五十萬戍之”(雍正《廣東通志》)。這五十萬人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直至東漢時統計,嶺南各郡的人口還很少超過十萬的,在秦始皇時代就更是地曠人稀。

這一大批漢人“徒民”的到來,足以改變嶺南粵人的“一統天下”的局面,隨之漢語便由此而被帶入嶺南。這五十萬“徒民”當時究竟定居何處?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市)一帶,仍是粵人的天下。

秦末,漢人趙佗在此建立南越國,所任用的官員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粵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其語言,把自己異化成粵人以便於統治。如果不是粵人勢力十分強大,他就不會那麼做。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裡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經過秦兵的一番征討,那裡的粵人大都逃散,從而成為漢人填補及落腳定居的最佳之地。

由此推之,這五十萬“徒民”多數定居於西江中部,而中原漢語也就首先傳播於西江中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為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同時又設立“交趾刺史部”,以便於統治這九郡,治所最初設在贏?(今屬越南),但不久又遷至西江中部蒼梧郡治廣信。

此後三百年間,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其治所也在廣信。那麼,廣信在何處?羅香林先生指出:“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交州刺史駐地及蒼梧郡治的廣信。”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

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定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

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鑑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從秦至東漢這段漫長的歲月,西江中部一直是嶺南漢族移民的主要地帶。這些漢族移民將中原的文化、語言帶到這裡,生根,開花,結果,是經歷過一段漫長的道路的。“當時珠江三角洲,雖然也有相當學術表現,但可以代表廣東學術思想的,還是西江中部的幾個學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漢族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就在這一帶流行開來。由於廣信一帶遠離中原,交通不便,這些漢族移民進入嶺南之後,他們使用的漢語也就逐漸偏離了中原漢語的發展軌跡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點,遂形成了早期的粵語,即粵語的雛形。

粵語的起源地在哪裡,粵語的特點有哪些 第2張

【粵語特點】
  一、音調、音節比較豐富。
  同漢語的主流北方語系和其他方言相比,粵語有著獨自形成的音韻系統。現代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而粵語方言則有九個聲調和兩個變調。由於音域寬廣,朗誦古詩特別上口和押韻。如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的深、心、金、簪四字粵語音同韻,而現代漢語卻不同韻,所以用粵語方言更鏗鏘有聲。

二、保持大量的古漢語
  由於漢人入粵很早,就語言方面來說,離開中原越早,保留古漢語的成分就越多。有些口語詞在中原地區消亡了,卻保留在粵語方言中。如“來”,粵語方言唸作“黎”。粵語方言中很多是古漢語,例如:

食(吃)、行(走)、企(站),走(跑)、著(穿)、面(臉)、飲(喝)、俾(給)、斟(倒)、怒(罵)、曉(知道)、翼(翅膀)、晏(遲)、滾水(開水)、傾偈(交談)、下晝(下午)、趁墟(趕集)等等,都是古漢語。

三、與吳越(楚)語言有許多相近之處。
  如:須同蘇,逃同徒,酒同走,毛同無,早同祖,等等。粵語稱美好事物為“贊”,如今蘇州、寧波等地仍用此語。粵語的“咁多”,實為吳越的“介多”。粵語自稱我們為“我哋”,吳越“儂哋”,“儂”是吳越古音。吳越語的“黃、王”讀音不分,兩廣的白話也同樣如此。

四、特殊詞彙很
  如“菜”叫“餸”,“能幹”叫“叻”,“什麼”叫“乜嘢”,“睡”叫“瞓”等。廣州人喜愛創造形象生動的俗語和俚語統稱為慣用語。例如:八卦、即愛管閒事,愛講是非;牛一,戲稱生日;手信,送與親友的禮物;醒水,指機靈;咁串,相當於趾高氣揚;執生,指看著辦;執笠,指商店倒閉;生猛,指生氣勃勃;千祈,指切切不可大意;扮嘢,指賣弄;坳撬,指不順暢,有齟齬;紋路,指條理;拍拖,喻為戀愛;俾面,為賞面、給面子的意思,等等。

粵地名多用湧、瀝、甫等;稱小東西用“仔”,如“刀仔”、“凳仔”、“人仔”等;稱外國的東西為“番”,如叫老外叫“老番”等;粵語方言將車船停靠叫作“埋站”,結賬叫做“埋單”。

五、吸收外來語成分多
  唐宋時期吸收阿拉伯語,如邋遢(贓),清至民國時期則大量吸收英語,如波(球ball),呔(領帶tie),的士(計程車taxi),花臣(時尚fashion),菲林(膠捲film),士的(柺杖stick),士巴拿(扳手spanner),飛(票film)等。

六、詞語結構特殊
  粵語方言的名詞重疊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睜眼)等;或者將動詞、形容詞重疊,如搞搞震(搞事),溼溼碎(瑣碎)等。

七、喜歡倒裝
  如普通話的“要緊”,粵語方言說成“緊要”;粵語方言將“客人”說成“人客”;將“公雞”說成“雞公”;將“母雞”叫做“雞婆”、“雞項”。等等。這些用詞都帶有古越語痕跡。

八、語法顛倒
  粵語方言含雙賓語的句式,語序排列正好同普通話顛倒。如普通話習慣說“我給你送禮物”,粵語的習慣說法是“我送你禮物俾你”;普通話說“你先吃”,粵語方言說“你吃先”,等等。粵語方言是“主語+謂語+直接賓語(事或物)+間接賓語(人)”,兩個賓語的語法詞序與漢語不同,如粵人喜歡說“我年紀大過你”,中原人則說“我年紀比你大”。

九、喜用民間俚語
  請看下面一段粵語方言:昨天“潮流興”“炒更”,今日有興“跳槽”。今日“老細”“炒你魷魚”,聽日話唔定你會“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執生”,就係“食自己”。上一段話儘管你每隻字都認識,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粵語的人才明白,粵語方言的奧妙堪值品味。

十、頗具特色的歇後語。粵人在日常言語中喜歡摻進生動、幽默、諧趣的歇後語作為口頭禪。
  如:扮豬吃老虎----詐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
  一些歇後語的表現手法也非常豐富,有比喻性的,如“蠶蟲師爺----自困自”,“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牛嚼牡丹----唔識花共草”;
  有假借性的,如“死雞撐飯蓋----死頂”,“半夜食黃瓜----唔知頭定尾”,“隔夜油炸鬼----沒釐火氣”;
  有雙關性的,如“打破沙盆----問到篤”,“二打六----未過斤兩”,“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無掩雞籠----自出自入”;
  有諧音性的,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有典故性的,如“姜太工封神----漏了自己”,等等。

【結束語】我們所說的”粵語“其實是廣府話,難懂又難學,與廣州話一點也不一樣,但是在廣州等地待上一段時間,你也許會明白它的奧祕,並且喜歡上這門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語言.

TAG標籤:粵語 起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