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蘊含吳語特色的寧波話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催。”無論我們身處異地多久,無論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如何改變,那一口鄉音是難以輕易被改變了,這就是方言的魅力。寧波話是吳語的一種方言,凝聚了歷史悠久的寧波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蘊含吳語特色的寧波話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甬江小片,分佈在寧波市六區、奉化、象山、寧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餘姚東南部、慈溪東部,舟山大部分地區等,使用人口約500萬。各土語十分接近,內部一致性也很高。餘姚大部和慈溪西部被劃分為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臨紹小片。

吳語主要分佈在長江下游以南地區,位於今蘇南、上海、浙江及鄰近地區,稱“吳越語”,簡稱為“吳語”,是因為吳語是從古代的吳郡、吳興郡、會稽郡等“三吳”(郡治分別在今蘇州、湖州、紹興)地區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寧紹平原發展起來的。習慣上俗稱“江南話”、“江浙話”。吳語是漢語歷史最為悠久的方言,其祖語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上層人士習用的漢語方言。

現代的吳語,仍然儲存著一些在多數現代漢語方言中已經消失的古漢語特點,其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保持了濁音和清音聲母的分別,所謂“濁音”,濁音的發音需要振動聲帶,比如英語中的b、d、g、z都是和吳語一樣的濁音,普通話的b、d、g、z則是清音。

如果從語音學的角度看,方言的語音特色更多地表現單音詞和雙音詞上,它會更富有個性地表現出“讀音”的地方性,或者說與普通話的區別,但是,這一區別會帶來書寫上的困難。好在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的中古音,藉助於《廣韻》、《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人員一般不可能讀出和讀準。

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寧波方言,會發現它的三音節、四音節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的短語和諺語(話頭),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TAG標籤:寧波話 蘊含 吳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