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在中國傳統至今的民族文化中,最讓人覺得厲害的就是醫術了。從古至今,學醫的人都一直在造福人類,在每個行業都會出人才,在醫術這個方面也不例外,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卡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吧。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一、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診療技術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鍼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讚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醫學主張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蔡桓公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需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萌芽裡,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2張

二、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鍼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華佗經過數十年的醫療實踐,熟練地掌握了養生、方藥、鍼灸和手術等治療手段,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證施治,診斷精確,方法簡捷,療效神速,被譽為“神醫”。對此,《三國志》、《後漢書》中都有一段內容相仿的評述,說他善於養生(“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用藥精當(“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鍼灸簡捷(“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手術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積聚”、“斷腸滴洗”)。

所留醫案,《三國志》中有十六則,《華佗別傳》中五則,其他文獻中五則,共二十六則,在先秦和兩漢醫家中是較多的。從其治療範圍看,內科病有熱性病、內臟病、肥胖病、寄生蟲病,屬於外、兒、婦科的疾病有外傷、腸癰、腫瘤、骨折、針誤、忌乳、死胎、小兒瀉痢等等。他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世界藥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藥可能是由中國傳去,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隋書·經籍志》記有“華佗枕中灸刺經”一卷,已佚。《醫心方》所引《華佗鍼灸經》可能是該書的佚文,《太平聖惠方》引有“華佗明堂”之文。從現存佚文看,《華佗鍼灸經》所載腧穴名稱及定位均與《黃帝明堂經》有較大不同。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3張

三、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於說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紮紮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聖”。在河南省南陽市還為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4張

四、皇甫謐
  皇甫謐(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痺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徵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鍼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鍼灸學的專著。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在鍼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並被譽為“鍼灸鼻祖”。摯虞、張軌等都為其門生。

皇甫謐從此改弦易轍,矢志發奮讀書;二十六歲時(公元241年),以漢前紀年殘缺,遂博案經傳,旁採百家,著《帝王世紀》《年曆》等;四十歲(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喪所生後母,遂還故鄉;四十二歲(即公元256年)前後得風痺症,悉心攻讀醫學,開始撰集《鍼灸甲乙經》;四十六歲(公元260年)時已為名聲鶴起的著名學者,魏相司馬昭下詔徵聘做官,不仕,作《釋勸論》,仍耽玩典籍,忘其寢食,時人謂之書淫;

五十一歲時(公元267年)晉武帝續詔不仕,相傳曾到陝西隴縣龍門洞、平涼崆峒山避詔;五十三歲時(公元269年),武帝頻下詔敦逼,上疏自稱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歲時(公元270年),又舉賢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書,武帝送書—車;六十—歲時(公元277年),帝又詔封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皆不應,著驚世駭俗的《篤終論》;六十八歲時(公元282年),《皇帝鍼灸甲乙經》刊發經世,皇甫謐在張鰲坡去世,其子童靈、方回,尊父篤終遺訓,擇不毛之地,將其儉禮薄葬於塬邊。世人稱之為“皇甫冢子”。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5張

五、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後方》等。

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

他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備在肘後(帶在身邊)的應急書,是應當隨身常備的實用書籍。書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這都是他在行醫、遊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他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弄到的藥物,即使必須花錢買也很便宜,改變了以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他尤其強調灸法的使用,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確的註名了各種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鍼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們現今所說的急性傳染病,古時候人們管它叫“天刑”,認為是天降的災禍,而是中了外界的癘氣。我們都知道,急性傳染病是微生物(包括原蟲、細菌、立克次氏小體和病毒等)引起的。這些微生物起碼要放大幾百倍才能見到,1600多年前還沒有發明顯微鏡,當然不知道有細菌這些東西。葛洪能夠排除,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質因素引起的,這種見解已經很了不起了。

據載,葛洪還撰有《肘後救卒方》和《玉函方》。“餘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6張

六、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藥物的採集、炮製到效能認識,從方藥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症心得,寫成了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7張

七、錢乙
  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約生於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名,行醫兒科,曾治癒皇親國威的小兒疾病,聲譽卓著,被授予翰林醫學士。曾任太醫院丞,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錢乙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當時著名醫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言不為過。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

錢乙在兒科學方面的成就為後人稱許,而且對中醫辨證學、方劑學均有較大影響。他奠定了中醫史上兒科的專業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無橫夭之苦,老者無哭子之悲”。闡釋了中醫醫道的博大與慈愛。他精通中醫的至高境界,望診,在中醫歷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錢乙行醫注重實踐,非常同情民間百姓的疾苦,而且他還非常善於總結在行醫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和感受,形成規律性、理論性的東西。他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並在臨床應用四診(望、聞、問、切)時,十分重視“望”診。他對患者全身狀況均作詳細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的驚搐、瘡疹、水痘、天花、猩紅熱等病的鑑別診斷作了描述,提出多種有效療法。且能區分出幾種不同型別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疾病。根據“小兒為稚陽之體,陰氣未盛,陽氣柔弱”的特點,善用“柔潤方藥”。他擬訂的補瀉五臟的藥方,至今仍為醫家喜用。特別將《金匱要略》中的化裁製成“六味地黃丸”,更見其斟酌通變,動契精微的功力,給後世養陰學派以啟發。

錢乙博覽群書,深通古代五運天氣。青年時常夜宿東平王墓,觀察氣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後更是手不釋卷。不因醫高才廣而有絲毫懈怠。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是值得後人學習和發揚的。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8張

八、宋慈

在《洗冤集錄》中,有一些檢驗方法雖屬於經驗範疇,但卻與現代科學相吻合,令人驚歎。如用明油傘檢驗屍骨傷痕,就是一例:“驗屍併骨傷損處,痕跡未現,用糟(酒糟)、醋潑罨屍首,於露天以新油絹或明油雨傘覆欲見處,迎日隔傘看,痕即現。若陰雨,以熱炭隔照。此良法也”。“將紅油傘遮屍骨驗,若骨上有被打處,即有紅色路,微蔭;骨斷處,其拉續兩頭各有血暈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紅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無血蔭,縱有損折,乃死後痕。”如此檢驗屍骨傷損,與現代用紫外線照射一樣,都是運用光學原理。

只是宋慈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處於尚未自覺的狀態,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屍骨是不透明的物體,它對陽光是有選擇地反射的。當光線通過明油傘或新油絹傘時,其中影響觀察的部分光線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傷痕。再如書中論述的救縊死法,與當代的人工呼吸法,幾乎沒有差別。還有用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藥物擁罨洗蓋傷痕,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炎症、固定傷口的作用,也與現代科學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藥物不同而已。諸如此類,不勝列舉。作者運用和記載這些方法,目的在於查出真正的死傷原因,無不體現了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9張

九、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1982年,其墓地李時珍陵園(李時珍墓)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紀念李時珍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在其故里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時珍陵園“。陵園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1982年,定為中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李時珍墓,李時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鐫刻郭沫若親筆題詞。塑像後並列有兩座墓冢,東側為李時珍與其妻吳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萬曆癸巳年(1593年)中秋所立的墓碑;西側為其父李言聞與母張氏合葬墓,底徑均為6米,高約2米。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畫家蔣兆和所畫的李時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郭沫若先生的題詞。1980年,在陵園內正式建立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構——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佔地面積50000平方米,紀念館仿古大門上鑲嵌著鄧**同志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紀念館的展品主要有歷史文物、文獻、藥物標本、圖表、照片、畫像、雕塑等1000餘件,形象系統地介紹了李時珍的生平和《本草綱目》的偉大成就。藏品中有諸多古籍善本,自明清以來《本草綱目》各種版本彌足珍貴。

讓人頗為崇拜的中國十大名醫 第10張

十、葉桂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葉天士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與薛雪等齊名。

葉桂本來就”神悟絕人“、聰明絕世,加之這樣求知如渴、廣採眾長,且能融會貫通,因此自然在醫術上突飛猛進,不到三十歲就醫名遠播。除精於家傳兒科,在溫病一門獨具慧眼、富於創造之外,天士可謂無所不通,並在許多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在雜病方面,他補充了李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提出”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主張養胃陰;在婦科方面,闡述了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症候和治療方法;他對中風一症有獨到的理論和治法;他還提出久病入絡的新觀點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於精研古籍,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

葉桂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桂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除精通醫術外,葉桂在其它學問的研究中也具嚴謹精細的治學精神,博覽群書、學究天人,使醫術和學術相得益彰。他覺得”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雖身享盛名,而手不釋卷,體現了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後人也說他”固無日不讀書也“。他在醫學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體現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後人贊其”內行修備,交友以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拯之,無所顧藉。“

TAG標籤:崇拜 頗為 名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