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戲曲界的明星?,梆子腔劇種有哪些

梆子腔,是我國漢族傳統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它以是陝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歌和民間小戲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梆子腔的劇種及其代表人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梆子戲中瞭解一下吧。

梆子腔劇種有哪些,戲曲界的明星?

梆子腔簡介: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以硬木梆子擊節為特色而得名。源於明末的西秦腔,是戲曲中最早採用板式變化結構的聲腔。西秦腔與各地方言和漢族民間音東結合,逐漸衍變成梆子腔支系,其中歷史最早、影響較大的是陝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劇),之後又有秦腔、漢調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河北梆子等。

它以硬木梆子擊節,並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樂器;調式多為徵調式,唱調為上下句式,多有華彩流暢的花腔樂句為輔;曲調以七聲音階為主,旋法上多跳進,常用閃板,整個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悲壯粗獷。

梆子腔起源於陝西,陝西古屬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稱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邁的民風,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調,長於表現雄壯、悲憤的情緒,與此相應,秦腔的傳統劇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鬥爭的,當然,秦腔傳統劇目中也不乏詼諧、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劇目。

梆子腔是陝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歌和民間小戲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不少人認為,梆子腔的直接前身是吹腔,也叫隴東調或西秦腔;而最早的梆子腔劇種則產生於陝西和山西交界處的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分別形成了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所以,同州梆子在陝西也被稱為老秦腔。

梆子腔劇種有哪些,戲曲界的明星? 第2張

梆子腔代表劇種:
  1、秦腔
  以西安為中心,在同州梆子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成為秦腔的主流。現流行於西北各省(區)及西藏等地。秦腔班社很多,以易俗社(成立於1912年)最為著名。

知名藝人: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嶽色子等。

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

辛亥革命以來,有名醜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任哲中,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華等。名淨田德年和名鬚生和家彥、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

梆子腔劇種有哪些,戲曲界的明星? 第3張

2、晉劇
  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也稱山西中路梆子,建國後改稱為晉劇。流傳於山東中部、河北北部及內蒙、陝北等廣大地區,與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東路梆子)被稱為山西“四大梆子”。

晉劇唱腔包括“亂彈”、“腔兒(花腔)”和“曲子”。“亂彈”有七種基本板式,即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和滾白。各種板式還有其變體。“腔兒”也稱“花腔”,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像、苦相思、刮地風等。晉劇在表演上十分重唱功,通常用成套大段唱腔充分發揮晉劇唱腔的特色。

晉劇傳統樂隊稱為“九手面”,即由九人演奏各種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有呼胡、二絃、三絃、四弦,稱為“十一根弦”;武場有梆子、鼓板、鐃鈸、小鑼、馬鑼等打擊樂。

知名藝人:
  晉劇著名錶演藝術家有張寶魁,丁果仙,張美琴,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程玉英,花豔君,樑小云,郭蘭英,張鳴琴,李月仙,郭彩萍,閻慧貞,武忠,劉寶俊,馬玉樓,王愛愛,王萬梅,慄桂蓮,田桂蘭,謝濤,胡嫦娥,苗潔,宋轉轉,陳轉英,王曉萍,史佳花,陳紅,閆飛瑜等人,音樂家劉和仁、劉和躍、任新寧等,理論評論家王笑林、王嘉、劉巨才等,他們對晉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梆子腔劇種有哪些,戲曲界的明星? 第4張

3、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影響頗大的劇種,是梆子腔一個重要支脈,曾有直隸梆子、衛梆子之稱,1952年定名為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山陝梆子傳入河北後與當地方言語音和民間音樂結合,經過數十年的衍變,逐漸形成的。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末,是河北梆子興盛時期,湧現出許多班社和優秀演員、樂師,20世紀20年代末之後,河北梆子漸趨不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號召零散藝人集聚形成班社,並建立國營劇團和戲曲學校,使得河北梆子逐漸興盛。現有不少專業演出團體,其中以河北省河北梆子劇團、天津市河北梆子劇團和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為主要演出團體。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昂,伴奏鏗鏘有力。主要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梆子、笛、笙等。三、豫劇: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山西、河北、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歷代名家:
  河北梆子早期的演員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紅(孫培亭)、十二紅(薛固久)、元元紅(郭寶臣)、五月仙(商文武)、撈魚鸛、大金鐘(韓金福)、童子紅、魏聯升等。

河北梆子歷代演員為數甚多,響九霄、崔靈芝、小香水(李佩雲)、金鋼鑽、韓俊卿、銀達子、王玉磬、趙鳴岐、秦鳳雲、賈桂蘭、劉香玉、金寶環、金桂芬、金紫雲、高鳳英、向月樵、孟翠英、冀桂雲、田志中、冀寬、筱翠雲、樑達子(雲峰)等分別是其興盛時期和復興時期的著名演員。後起之秀則有張淑敏、張惠雲、齊花坦、劉俊英、裴豔玲、閆建國、王伯華、路翠格、李淑惠、張志奎、王瑞樓等。

梆子腔劇種有哪些,戲曲界的明星? 第5張

4、豫劇
  豫劇起原已很難考證,至今說法不一。在發展、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漯河為中心的“沙河調”四大聲腔流派。其中以“豫東調”“豫西調”流傳最為廣泛。豫東調在演唱上多用假嗓,音域較高,俗稱“上五音”。豫西調演唱多用真嗓,音域較低,俗稱“下五音”。

豫劇唱腔主要板式有五類:慢板類、二八板類、流水板類、非板類及其它板類。其伴奏樂器過去有“一鼓二鑼三絃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現在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琵琶、嗩吶、梆子、鼓板等。

流派藝術:
  早期的豫劇演員在一起合作演戲過程中,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逐漸被賦予一個雅號,如祥符五朵雲、杞縣三亭、豫東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組合,而更早期的演員組合已無從查證。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起,中國戲曲界吹起流派風,以表演者姓名當作流派的標記,象徵著個人表演風格成為傳統戲曲界的楷模。劇評家、表演家、劇作家、戲迷們都開始以派別來品論表演者的藝術風範,“流派”便成為一種習慣用語,影響所及,豫劇也出現了流派的說法,經常被談論的有陳(素真)派、常(香玉)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和生行唐喜成為首的唐派淨行李斯忠為首的李派等。流派的出現對豫劇有正面意義,其表演特色是豫劇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

梆子腔劇種有哪些,戲曲界的明星? 第6張

5、蒲劇
  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的主要劇種,臨汾地區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蹟,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得名。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原名“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而得名。它與中路梆子(晉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十八世紀)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

代表人物:
  本世紀三十年代,蒲劇舞臺上的三個小旦的表演---王存才的路數,馮三狗的亂彈,孫廣勝的走,都各稱絕。特別是王存才在《掛畫》中扮演的少女含嫣,更是唱做俱佳,技藝超群。因而時人有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意即不當民國總統),寧肯誤了收秋打夏,不能誤了存才掛畫之說,可見當時的蒲劇表演藝術確有極大的魅力。

許多讚賞近代蒲劇及著名演員的諺語,至今也仍流傳不衰:寧誤打夏收秋,不誤廣盛《藏舟》;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諺語裡說的(孫)廣盛,(王)存才,都是30年代紅極一時的名旦。到了蒲劇藝術空前興旺的20世紀50年代,不但整理改編出一大批傳統劇目如《徐策跑城》、《麟骨床》等,更湧現出一批著名演員。五大蒲劇明星--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聯袂出演的戲劇電影《竇娥冤》,遍映大江南北,倍享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