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山西四大梆子區別,中國戲劇的發源地之一

山西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之一。
  山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中,有四大梆子之說,分別為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今天的上黨梆子,就為你介紹這四大梆子,以及它們之間有何區別。

中國戲劇的發源地之一:山西四大梆子區別

山西是我國的戲曲之鄉,各地方戲劇源遠流長,品類繁多,而其中的大戲,是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一脈相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而且群眾基礎甚廣。

一、蒲劇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因起源於晉南蒲州而得名。它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劇目多達一千餘個。蒲劇的藝術風格,慷慨激越而又委婉柔和,粗獷豪放而又細膩纏綿,同時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晉南民間深受喜愛。

蒲劇的音樂包括唱腔、曲牌和鑼鼓三部分:劇目有本戲、折戲等500多個,分別以唱、做、念、打取勝的劇目均有。有群眾中影響最大者為《竇娥冤》,這臺戲集蒲劇演員的精華,珠聯璧合,藝術精湛,稱譽一時。蒲劇在表演特技上主要有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梢子功、椅子功、幡子功、蹺功、扇子功等。

二、晉劇
  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相融合之後,就形成了中路梆子。到清朝同治以後,中路梆子的名氣愈發響亮,開始流傳到河北、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博得當地人喜愛,以後就以“晉劇”之名稱譽於世。從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晉劇唱響不衰,盛事迭出。尤其在清道光之前,晉劇曾一度雄踞北京劇壇,以至成為山西的代表劇種。

在清末民初,晉中盆地的商業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素養的提高,對中路梆子的唱腔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路梆子的鼎盛時期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丁果仙、張寶魁、三兒生等中路梆子各派名伶相繼在全國走紅。而近幾十年間,晉劇湧現出王愛愛、田桂蘭、宋轉轉、吳愛卿等一大批優秀演員,他們在晉劇舞臺上聞名遐邇,顯示出晉劇藝術的可喜景象。

三、北路梆子
  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風格豪爽的北路梆子。明朝末年,兩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心戀故土,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在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的融合中,最終形成了以古代燕趙“慷慨悲歌”的邊塞風骨遺存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戲。

北路梆子的主要劇目現存的有400多個,其中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演義和古典小說。也有一些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劇目。此外,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曾編過不少反映當時鬥爭生活的現代題材劇目。

北路梆子的傳統劇目有以下幾個藝術特點:一、民間色彩濃厚,在表現神怪等故事情節時也賦予了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二、語言生活化,通谷易懂,老百姓易接受;三、唱詞多,這也是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四、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起源於素有深厚戲曲傳統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上黨梆子經過歷代藝人的探索、創造,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演程式和藝術風格。上世紀80年代,上黨梆子異軍突起,湧出《殺妻》、《借糧》、《兩地家書》等一批新鮮劇目,並在表演、音樂、舞臺等方面有所創新,使上黨梆子在保持原劇種特色的基礎上,使劇情更加抒情、動人,受到觀眾的喜愛。

結束語:山西四大梆子,在山西省乃至全中國的漢族戲曲劇種中都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其發展成熟的歷程,積累了深厚的藝術積澱,是值得今人去保護、繼承、發揚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