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作為一枚吃貨小編,既然要來給你們介紹這些可口的食物,那一定是要打起12分精神的。粵式點心一直都是全國各地點心的原型,粵式點心可以說是既好看又好吃,作為廣東人最講究的早茶,也一定要有著早茶的絕配。

那麼,本期解析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蝦餃:
  蝦餃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後期的廣州河南(現海珠區)五鳳村,該村一湧二岸,當地人在岸邊捕到鮮蝦後剝其肉,再配上豬肉、竹筍,製成餡料,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極鮮美,久而久之,聲名鵲起而風行於市,並引進到茶樓食肆,經不斷改良,形狀由角形改成梳子形,細摺封,每隻不少於十二摺,呈彎梳狀,故又有“彎梳餃”之美名。

後來,蝦餃皮由米粉改為澄面(小麥澱粉),用大滾水熨熟而成,餡的原料也有了改進,即用合理比例,以鮮蝦肉、肥肉頭(用大熱水熨過,去油增加口感),脫水鮮竹筍尖,豬油加味料組成,以旺火蒸之,從而達到晶瑩通透,餡心紅白雙映生輝的程度。

主要材料為小麥麵粉,蝦仁等生活中常見的食材。薄皮蝦餃晶瑩透明,鮮甜適口,蝦鮮味濃郁。晶瑩透明,鮮甜適口,蝦鮮味濃郁。皮薄白,半透明,軟韌而爽,味鮮香醇,被外省同行稱為三絕。因其形似彎梳,故又稱彎梳餃。皮薄、爽軟,色白,晶瑩透亮,餃內餡料隱約可見;餡心鮮美,形態精緻玲瓏。

在製作上蝦餃較為繁瑣,將澄面、生粉製成蝦餃皮;鮮蝦洗淨去殼吸乾水分壓爛攪拌成肉膠,肥肉切成細粒,用開水燙至剛熟,再用清水浸過,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雞蛋白、細筍絲、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餡料經微凍後,製成蝦餃蒸熟。蝦餃皮薄而半透明,皮內鮮餃餡料隱約可見即為上乘之作。

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第2張

幹蒸燒賣:
  據說,廣州的“燒賣”同北方的“燒麥”系同源品種。最早推出燒賣系列點心的茶樓系惠如樓,由於當時茶樓競爭激烈,惠如樓推出星期美點,為了豐富點心品種,師傅以“燒麥”為藍本,進行精裝化、細碟化改造,從而有了“幹蒸燒賣”。

幹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製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後配以肥豬肉粒、薑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裡蒸熟。

現在,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羶。現在廣州也有的高檔茶樓在燒賣裡面用上鮮蝦肉,這種新式的燒賣做法,味道極其鮮美,口感爽滑!

幹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其中牛肉燒賣的歷史有七八十年之久。牛肉燒賣的製作方法是:取牛肉去掉筋絡,用刀剁碎後配以肥豬肉粒、薑汁、酒等拌勻,撻至起膠,擠成一個個丸子上碟。每碟兩粒,放進蒸籠裡蒸熟。有配以馬蹄粒、筍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鮮香爽口,肥美不羶。

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第3張

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省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是因麵皮內包入叉燒肉餡,故名。叉燒包的麵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酵麵糰經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製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

叉燒包的餡料,亦相當講究,要以半肥瘦的叉燒粒和叉燒醬混合,而且兩者都要放涼,否則一冷一熱相撞,當中的生粉芡會出水,蒸時被外皮吸收了醬汁,味道就會大打折扣。

叉燒包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將麵粉放臺板上,放下發粉和少量清水,將麵粉揉搓,搓至麵粉柔軟適中時,隨用一條半溼的毛巾蓋著,讓它自行發酵約四、五小時。待麵粉發酵至一定程度時,即將沙糖、鹼水、豬油一同倒入,並再搓勻候用。肥、瘦叉燒切成小片,用幹蔥頭起鍋爆炒,然後加調味料會煮成叉燒包餡料。

接著,將搓好的發麵粉分成每個約兩半重之粉團,放在掌心搓圓,並在中間捏成凹形,放入適量餡料,然後將開口處摺疊捏合,務使餡料不致散出,包底用白紙墊著,放入蒸籠內,隔沸水用猛火蒸約30分鐘左右即可。怕吃多長肉就搭配曲纖食品,味道美味可口,百吃不厭。

粵式早茶四大天王分別是哪四樣美味 第4張

蛋撻:
  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就已開始用牛奶、糖、雞蛋以及各種不同的香料,製作類似蛋撻的食品。17世紀蛋撻就已成為了滿漢全席中第六席的一道菜式。早在1920年間,廣州的各大百貨公司為了吸引顧客,每週都會要求百貨公司的廚師設計一款“星期美點”招徠顧客,廣式蛋撻正是在這段時期出現,並逐漸成為廣州茶點的一部分。

雖然有個洋名字,但做蛋撻多年的何世晃老師傅卻覺得,現在的廣式蛋撻其實還是“中國心”。傳統的廣式蛋撻實際上叫做“蛋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蛋撻在香港的茶餐廳中日漸受到追捧,為了順應潮流吸引顧客,廣式蛋砵才漸漸更名為蛋撻。

又酥又軟,很容易兩、三口就一個的葡式蛋撻,每個平均熱量約是300卡左右,而普通一碗飯的熱量是280卡,所以你吃一個葡式蛋撻已經超過一碗米飯的熱量,如果你體重約60公斤,啪啦啪啦5分鐘吃下三個蛋撻,就要慢跑一小時才能消耗這些熱量。

脂肪多多,不飽和脂肪酸更多,但是蛋撻和米飯不同,米飯熱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而蛋撻則超過60%來自脂肪,雖然兩者的熱量差不多,你卻吃進去非常多的油,而且你不會馬上有飽足感,會讓你一口接著一口。

【結束語】蛋撻雖然最初是由國外傳入中國,不過跟中國的其它點心也都是差不多的。其它的小吃暫且不講,蛋撻這種東西就算是三歲小孩也都能做好,貪吃的你也去學學蛋撻怎麼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