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佛教禮儀之五戒,切忌

一個人信佛,持戒、守戒,是可以修身的,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到解脫,還可以入佛門,所謂“叢生受佛戒,即入諸佛為”。五戒,為佛教最基本之戒條,凡是佛教教徒都應該遵守,是終身受持的。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佛教的五戒吧!

切忌:佛教禮儀之五戒

一、不殺生
  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甘心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抗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失。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懷恨在心,念念要報復,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過去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報復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你殺我,我將來有機會再殺你、再報復,報復一次比一次要慘烈。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劫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但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同時更是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裡面本來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養,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功德。殺生業障非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因為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必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唸佛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所以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裡第一條戒,是有道理的。

二、不飲酒
  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飲。若有重病需酒治療,告眾或告師長後方許飲服。自己不飲,亦不得教人飲。制酒、酤酒,尤非所應。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本身沒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條戒。過分飲酒必定誤事,且有害健康。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幾乎都是關聯的。不飲酒則身心安定,平安無事,且能節省一筆開支。

三、不邪淫
  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學佛,未能全斷淫慾,只許於正常夫婦間行之,此外與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慾,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慾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若在家男女,能進而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是為受持增上五戒,得名為最勝優婆塞、優婆夷,然非離先所受五戒律儀更別有體。

四、不偷盜
  不偷盜就是“義”,義是義務,不講求報酬。對一切眾生貢獻是盡義務,不需要報酬,這是義,不偷盜接近義。“不與取”就是偷盜;不與取是別人沒有同意、沒有答應,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盜。這一條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們沒有得到別人同意,隨便把別人東西移動,都是偷盜;不一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盜,佛經裡定義不是如此。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盜。而且戒律訂得非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微小的東西都不可以偷盜。這一條戒是幫助我們修學清淨的佈施,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使我們恢復自性清淨心。

五、不妄語
  不妄語就是不欺騙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妄語有大小,如見、聞、覺、知說不見聞覺知;不見、聞、覺、知說見聞覺知等,是名小妄語;可通懺悔,若未證聖果,而說我得須陀洹果等,乃至實未得定、見好相等,而說得定、見香、見花、見菩薩、聲聞、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語,犯則罪重,是不可悔。此妄語五緣成犯:(1)所對是人,(2)是人想,(3)有欺誑心,(4)說自證聖果及見佛見鬼等,(5)前人領解,即是失戒。

TAG標籤:禮儀 佛教 五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