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立夏羹,浙江江山節氣美食

立夏時節,我國各地的節氣食俗豐富多彩,有的地方要吃立夏蛋,有的地方煮立夏飯,還有些地方要“嘗三鮮”,不過今天的二十四節氣要為你介紹的則是另一樣立夏地方美食——浙江江山一帶的傳統食品“立夏羹”,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樣的。

浙江江山節氣美食:立夏羹

“立夏羹”是浙江江山人的傳統美食之一,這是當地立夏時節自制的一種應時應景的節令小吃。每年立夏日的清晨時分,也就是相當於平時做早飯的時間,峽口以南的廿七都大山區或張村、長臺一帶,山村裡的婦女們就開始忙碌起來。

她們將略略浸泡過的粳米倒入開水鍋裡,煮到七八分熟後,用“渣兜”(一種專門用於撈米飯用的竹器)將飯胚撈起,平放在鍋邊灶臺,取適量清水衝去飯粒外面的粘稠。

等水瀝得幹了,遂將飯胚倒入飯甑、瓷盤、團扁等器物裡,待其微涼微幹後,再將飯胚傾入石臼反覆搗捶至細膩柔滑的飯糰狀起出,沒有石臼的,就直接放在砧板上用雙手反覆用力的掿,爾後分塊搓壓成扁圓形的年糕狀,用菜刀分切成飯胚小片,傾入鍋內現成的米湯中煮至十分熟,連米湯一起舀入粥盆裡。

接下來,再將早就切好的豬肉絲、豆腐乾、小竹筍、鮮豌豆、香蒜心、野生菇、醃榨菜等葷素菜混在一起炒熟,起鍋後全數傾入粥盤拌勻,一道細膩柔滑、菜色多樣、味道鮮美的時令小吃就做成了。如果當天沒有貴重客人來訪,或家中未僱有師傅做工的,那麼,這天中午就不再另行煮飯炒菜了,主食就是這食材豐富美味的立夏羹。

而在上餘、四都等地,立夏羹的製作比較簡單,大都直接用生米粉放在鍋裡和菜勾成糊;也有的地方是先將生米粉搓成珍珠顆粒,然後放在鍋裡和菜煮成羹;還有的地方是用糯米、米仁、赤豆、花生、蜜棗等食材混搭在一起,煮成八寶粥,這種粥與上述的不一樣,味道是甜的。

雖然在工藝形態上有所不同,但在見諸報端或其它成文的相關資料中,在人們的使用習慣上,多數把上述這些食品譯成“立夏羹”,但在江山它們共同的名字,卻叫做“立夏耕”,為什麼會把“羹”譯成動詞“耕”呢,這其實是富有當地特色的一個名字。

浙西一帶,立夏時節,正是“開春第一果”枇杷黃熟、早稻插秧之時,所以江山向來就有“枇杷黃,蒔田忙”、“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之說。而在蒔田前,都要經過犁田、耙田、耖田三道工序,這三道工序在農事層面總稱為“耕”。

在中國3000多年的農耕文明史上,“耕”就含有“治田”、“種田”之意,據說在周朝時代,立夏這天,帝王還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派朝廷官員分赴各地勉勵督促農民抓緊耕作。

從這個意義上講,立夏日這天吃這種特定的節令小吃,絕非只為一飽口福,實乃意味深長。它意在提醒人們一年中最重要的耕田插秧季節到了,警示人們莫忘農時、莫誤農耕、勤勉勞作、以期稻穀滿倉。

而在以雜糧為主食、菜餚偏單調的艱辛年代,用如此精美的純白米作主材、用豐富的葷素菜作和料以食,既意在為即將投入耕田插秧的農人新增營養、增強體質;更以此強調立夏耕田插秧的無可替代性以及不可須臾延誤性;同時還暗示著稻穀在中國傳統五穀中的最為高貴性。

尤為巧妙的是,在江山當地方言中,“耕田”的“耕”與“立夏羹”的“羹”聲韻相同,都讀作“gang”。所以當地把人們在意識上已經接受,使用上已經習慣了的“羹”改譯為“耕”,也是一種順天應人、追本溯源的巧妙解釋,同時彰顯出江山人勤於農耕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