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常見姓氏伍氏之嶺南伍氏望族

解讀百家姓伍姓。嶺南伍氏望族,經營有方,慷慨重義傳海外。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羋姓、姬姓、姜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伍胥為得姓始祖。

常見姓氏伍氏之嶺南伍氏望族

伍姓文化之嶺南伍氏

伍姓是我國常見姓氏之一。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伍氏人口居第121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其中,超過八成的伍氏族人分佈於長江流域與華南一帶,尤以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多見。伍氏後人多奉黃帝之臣伍胥為得姓始祖。傳至春秋時期,伍姓成為楚國望族,名人有楚莊王謀士伍參,春秋晚期軍事家伍子胥為伍參之後。

伍氏家族與廣東淵源頗深。嶺南伍氏以廣州客村秋官房伍希文為入粵始祖。北宋末年,上柱國、武進士伍氓受命鎮守南恩州海防,不幸殉國,其妻麥氏夫人攜二子至廣東臺山斗洞擇地而居,遂成為台山等地伍氏始祖。如今,伍氏後人在嶺南各地開枝散葉,包括秋官房、柱國房、翰苑房、莆田房、清湘房、榮貴房、天雄房,並稱“七大房”。

嶺南最顯赫的伍氏望族,非清代十三行的“伍浩官”家族莫屬。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評出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伍秉鑑是唯一一位以商人身份躋身這份名單的中國人。憑藉過人的商業遠見與膽識,他經營的怡和行遠近聞名。同時,作為文化活動的熱心參與者和支持者,伍家還深刻影響了近代嶺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鴉片戰爭爆發後,正值家國危亡之際,新會伍氏門下走出了傑出的父子法學家、外交家——伍廷芳與伍朝樞。他們外爭國權,內圖法治,為民族獨立不遺餘力。在西風東漸的兩百年間,兩個伍氏家族恰好成為兩個時代的象徵:從閉關鎖國到獨立自強,國家完成了一個民族的現代化轉型,至今耐人尋味。

富甲一方

經營有方,慷慨重義傳海外

被珠江廣州河段四面環繞的海珠區,舊稱“河南地”。清代十三行富商“四大家族”中的伍、潘兩家族人,曾以漱珠湧為界興修宅第,毗鄰而居。位於同福中路內街的伍家祠道,是過去伍家花園的一部分。罕有的暗紅色麻石路面被行人磨得發亮,暗示著它的不凡身世。

“這或許是廣州最後一條紅砂岩路了。”伍家後人告訴記者,從前伍家花園規模巨集大,中央大廳容得下數十桌筵席,位於溪峽大街一側的漱珠湧直通珠江。如今,昔日的名莊別館已成陳跡,一座洗盡鉛華的“小姐樓”、一方小巧玲瓏的“八角井”,可供人追憶伍家的繁華舊夢。

伍家花園的主人之一,是當年“全世界最有錢的商人”怡和行商伍秉鑑。19世紀前期,伍氏家族憑著“浩官”的商號在國際商場叱吒風雲。1834年,伍秉鑑的個人資產達到2600萬銀元,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半年的財政收入,富可敵國。

坐擁如此龐大的商業財富,這位“全世界最有錢的商人”卻給世人留下不少神祕色彩。與傳統肖像畫不同,英國畫家錢納利筆下的伍秉鑑只露出臉部的四分之三:這位下巴尖削、雙頰深凹的老者,神情嚴肅、內斂而拘謹,雙腿交疊的坐姿,卻傳遞出優雅的西式情調。它不僅是浩官的個人名片,更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一門望族的象徵。

伍浩官家族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乃伍氓的兄弟、南宋文進士伍仕之後。浩官家族以種茶為業。明末,先祖伍典備入粵經商,籍隸南海,卜居西關。“安海伍氏”的名聲在伍國瑩一代始於嶺南顯揚。伍國瑩曾任同文行潘家的賬房先生,以作風穩健、誠實守信、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深得外商讚譽。1782年,伍國瑩與侄子伍釗開辦行商,取名源順行。1792年,其次子伍秉鈞創設怡和行。

1801年,伍秉鈞病逝,由伍國瑩的三子伍秉鑑接手業務後,伍家事業繼續崛起。1813年,伍秉鑑成為十三行總商。憑藉超前的經營理念,伍家與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起緊密的聯絡,與英、美商人每年貿易額高達數百萬銀元。伍秉鑑大膽地在美國進行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並一度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最大的債權人。伍秉鑑所供應的茶葉曾被英國公司鑑定為最好的茶葉。凡蓋有伍家戳記的茶葉,都能在國際市場上賣出高價。據說,伍秉鑑深諳商標的重要性,他將自己的肖像附印在貨物上。雖然一生沒有離開過廣州,他的肖像卻隨著貨物走遍了美洲、英國和印度。

“可以說,伍秉鑑是當時不少美國商人家庭的恩人。”康涅狄格大學副教授羅伯特·福布斯介紹,他的高曾祖父早年曾為伍家學徒、後為夥伴,與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大洋彼岸還流傳著一則浩官慷慨重義的故事:一位美國商人因經營不善,欠下伍秉鑑7.2萬元的債務,伍秉鑑得知此事,隨即把借據撕碎,還送給對方50兩銀子,幫助他順利回國。美國還有一艘商船被命名為“浩官號”,可見西方商人對他的敬仰。

雅有儒風

寄懷丹青,儲書萬籤留才名

“安海伍氏”雖為商人起家,卻有富而不俗、雅有儒風的一面。伍秉鑑之子伍崇曜喜結文人,輕財好客,“讀等身之書,勤焠掌之業”。當時,嶺南雖然經濟繁榮,但書版絕少,坊間多售科場應用之書。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伍崇曜在廣州城西白鵝潭畔興建“粵雅堂”,“儲書萬籤,貯酒千斛”。粵雅堂與康有為的萬木草堂、潘仕成的海山仙館、孔繼勳的嶽雪樓並稱“粵省四家”。

伍崇曜“遍收四部圖書,尤重此邦文獻”。他整理、校刻、重印了大批廣東地方文獻,如《嶺南遺書》《粵十三家集》《楚庭耆舊遺詩》等,其中以《粵雅堂叢書》最負盛名。由於著名學者、校勘家譚瑩的加盟,伍崇曜輯刻各書錯誤、舛訛、脫落極少,質量頗高。據統計,伍崇曜一生共計刻書260種、2266卷。“其書終古不廢,則刻書之人終古不泯。”晚清重臣張之洞稱讚“可決其五百年中必不泯滅”。

伍家對粵劇中興同樣功不可沒。1854年,粵劇藝人李文茂帶領梨園子弟起兵抗清,清廷隨即通令禁止粵劇演出。風頭過後,伍氏家族卻以“私宅演劇”為名避開禁令。粵劇藝人在伍家花園創辦“慶上元”童子班,成為粵劇復興的先聲。在該班培養出來的武生鄺新華的努力之下,八和會館得以重建,官府也逐漸放鬆了對粵劇的禁令。

作為廣州最早的一批戲院,河南“大觀戲院”的興建也有伍家的一分力。粵劇是富有革新精神的劇種,大觀戲院則是粵劇革新的發源地之一。革命黨人陳少白創辦的“採南歌劇團”第一場演出,便在大觀戲院舉行。而雜用西洋樂器、添設佈景、“全女班”的出現,也多在大觀戲院率先嚐試。

嶺南畫派的孕育也與伍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清代以來,商業繁榮的廣州,本身就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書畫市場,伍氏家族就是這個市場的重要支撐者之一。”中山大學教授章文欽介紹,自伍國瑩之子伍秉鏞始,伍氏家族中詩人、畫家代不乏人。直至近代,伍懿莊是著名嶺南畫家居廉的得意弟子。他的父親伍延鎏、叔父伍金城、兄弟伍樂陶,皆能書畫篆刻,各有成就。

伍懿莊好金石考古,精鑑書畫,收藏宋、元畫跡甚富。為了一睹伍家所藏名跡,家境貧寒的同門高劍父曾居留伍家臨摹畫作,並受伍家資助留日,奠定其日後開創嶺南畫派的藝術基礎。伍懿莊的從侄孫女伍佩榮,曾師從高劍父,加入春睡畫院,作品獲得比利時萬國博覽會金牌獎,與張坤儀、鄭淡然並稱為“嶺南畫派三女傑”。

伍家也將部分財產用於地方公益事業。早在嘉慶年間,伍秉鑑等行商捐金數千,在十三行設“種牛痘局”,給餉錢獎勵老百姓接種,救活嬰兒甚眾。1834年,美國傳教士彼得·伯駕在廣州開設第一間西醫診所,得到了浩官的支援。欽差大臣林則徐也曾經由伍秉鑑介紹,接受伯駕的西醫治療。伯駕為中國內地培養了最早一批西醫人才。而他所開設的醫局,成為今天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前身。一段中西交流的佳話,就此銘刻在十三行歷史之中。

家國春秋

致力共和,法治卓識世流芳

鴉片戰爭爆發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十三行逐漸走向沒落。1843年,《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伍秉鑑一人承擔了100萬銀元。同年,伍秉鑑病逝於廣州。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十三行不再享有特權。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十三行為進攻廣州的英軍所炮毀,曾經的繁華付之一炬。

在浩官家族走向衰落之際,歷史的機緣卻成就了嶺南另一個伍氏家族的傳奇。在越秀山中山紀念碑東側山坡上,有一座風格別緻的墓園:墓園中立一十字形墓亭,墓亭頂部為拱形;位於墓亭之側的人物坐像,頭戴瓜皮帽,身穿長衫馬褂,端坐於沙發上,目光如炬,文質彬彬。他就是中國“自費留學第一人”、第一位法學博士、大律師伍廷芳。

伍廷芳祖籍僑鄉新會,生於新加坡,亦是伍氓柱國房之後。為了讓兒子更好地接受傳統教育,伍父在伍廷芳3歲時舉家遷到廣州定居。不過,年少聰穎的伍廷芳卻對科舉興趣索然。1856年,他前往香港聖保羅書院求學,走上與傳統仕途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近代教育改變了伍廷芳的視野。1874年,他赴英攻讀法學,畢業後回港擔任律師,併成為香港第一位華人議員,為當地華人權益積極奔走。然而,伍廷芳心裡始終沒有忘記祖國,不久被李鴻章徵為幕僚。此後14年間,幾乎所有重要的內政外交活動都出現過伍廷芳的身影。他在自己擬定的民刑律草案中,提出廢除酷刑和刑訊、實行陪審和律師制度等先進主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浩官家族相似,伍廷芳的一生遊走於東西方之間,辛亥革命也將兩個伍家緊緊相連。”伍浩官家族後人伍凌立告訴記者,伍家花園是當時革命黨人活躍的基地,而伍廷芳曾在武昌起義後,參與南北和談,為共和積極奔走。在張勳復辟、第二次護法運動期間,伍廷芳對各方軍閥一概拒不合作。彌留之際,他仍囑咐兒子“護法本末,昭示國人”,“無一語及家事”。在為伍廷芳所寫的墓誌銘上,孫中山不禁發出“知公彌深,敬公彌篤”的肺腑之言。

伍廷芳之子伍朝樞子承父業,才氣過人。西方法律專業科班出身的他,曾名列英國大律師考試榜首。在國民政府任職期間,他為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廢除“治外法權”不遺餘力。深諳中國幅員遼闊、施治困難之弊,伍朝樞並未戀棧高位。他曾窮數年之功,對縣鎮規劃建設進行深入研究,欲投身邊區開發。可惜的是,正當伍朝樞靜候時機,準備一展抱負之際,卻因病猝逝於香港,年僅47歲。

伍朝樞逝世後,與其父伍廷芳合葬。建立司法獨立、外交平等的現代法治國家,可謂二人畢生之夙願。伍氏父子以獨立自尊的人格精神、盡忠職守的職業道德,見證著一個民族從屈辱走向自強的歷程。他們的理想與卓識,至今仍在煥發著不朽的光輝。

TAG標籤:伍氏 望族 姓氏 嶺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