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不得不看!,悠久的深圳發展史

如今的深圳已經是一個經濟發達、繁榮昌盛的現代化城市。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前,深圳只是一個落後的邊陲小鎮,是一個靠海為生的小漁村。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的深圳已經脫胎換骨了。那麼,關於深圳的發展歷程有什麼精彩的內容呢?走進深圳文化,瞭解神奇的深圳發展史。

悠久的深圳發展史,不得不看!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夏、商、週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廣州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範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禦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禦千戶所及大鵬守禦千戶所。有600多年曆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抗戰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批准在深圳設定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定經濟特區。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鄧**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2年鄧**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TAG標籤:深圳 悠久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