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蘇州清明節習俗都有啥

清明既是一個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濛濛細雨,在外的遊子帶著滿滿的思念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是為了回家掃祖墳,祈禱接下來可以平安。清明文化多種多樣。蘇州當地是怎麼過清明的,讓我們一起走進江蘇文化看看吧。

蘇州清明節習俗都有啥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後悔,為紀念介子推,故規定每年這時要“禁火寒食”,不準用火,只准吃冷食,喝涼水。但在精緻溫雅的蘇州,這吃冷食的習俗卻也演繹得豐富多彩。

吃青糰子、焐熟藕。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採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米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籤蓋上釘牢。將藕放入鍋內,加入食鹼,面上蓋些荷葉,蓋上鍋蓋大火燒煮,至藕呈褐色酥熟為止。冷卻後,蘸赤砂糖漿等食用。

青團的獨到之處就是青糰子的上色用的是一種叫“青”的野菜。“青”是嫩綠且有清香的植物,包括艾草與鼠麴草等。清明節前幾天,人們便開始在山坡上、田埂邊尋找“青”。“青”採回家後,拿去洗淨,用鹽水燙熟,滿屋子便都瀰漫著一種淡淡的青草味芳香。這時候,再用手將“青”揉成一團,擠掉汁水,把碧綠的“青”纖維搗爛晒乾,再碾成粉末。做青團的時候,取出“青”粉,揉進糯米粉,用甜豆沙或芥菜、筍絲、豆腐乾、肉絲做成餡,包成糰子,便成青團。青團蒸熟後,色味俱佳,比一般未加青的糰子顯得既香且糯,特別好吃。

蘇州民間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把螺螄用清水浸去泥沙洗淨,加蔥姜油炒、煮熟,吸食。如用針挑出食,叫“挑青”。把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滾動聲響能嚇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蘇州人清明還有吃酒釀餅,傳說是元朝末年開始的。當時蘇州有一張士誠,因為誤傷人命,他帶了老母逃命,當時正逢寒食節,又無處可以乞討,幾天沒有進食了。他的老母餓得暈了過去,張士誠見就要被餓死而泣不成聲。一位老伯見張士誠很孝順,母子十分可憐,用家中僅有的幾個酒糟做了餅給了他。張士成馬的娘終於得救了。

蘇州清明節習俗都有啥 第2張

幾年後,張士誠在蘇造反稱王,想起當時的救命恩人,為了不忘記此事,張士誠下令寒食節吃酒糟餅,名叫“救娘餅”。後來張士誠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應天府的路上自盡。當時沒有人再敢叫那餅為“救娘餅”,可是蘇州人對張士誠還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餅”改叫“酒釀餅”。至今蘇州人春天還有吃“酒釀餅”的習俗。

祭:新婚夫婦“上花墳”。蘇州人清明上墳掃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別是新喪終七而未滿週年的人家,要過新清明。新婚夫婦,要一起去上墳,稱為“上花墳”。直至今日,清明掃墓的習俗仍在民間流行。

還有就是插柳、戴柳、戴楊柳球,用柳枝條做成的“燈籠”,由長滿嫩葉的樹皮捲成的綠球,就是所謂楊柳球,把楊柳球摘下,插在鬢邊,就叫“戴楊柳球”,簡稱戴柳球。野外去踏青的兒童婦女,更多的會戴柳圈,做柳燈籠,戴楊柳球。戴柳圈簡稱“戴柳”,就是把折下柳枝條,圈成一個圓圈,大小正好以套在頭上為宜,這主要是少年兒童戴的,據說可免蠆毒、避厲疫。

放風箏,也是男女老少喜歡的群眾活動。風箏,蘇州人稱鷂子,蘇州每年元宵節後,開始放鷂子,由於農忙、氣候等原因,過了清明,就逐漸停止,這就叫“清明斷鷂”。而清明節那天,是“斷鷂”的正日,舊時常常有群眾性的“斷鷂”儀式。清明斷鷂的農業意義在於:清明斷鷂,還因為吳語“鷂”近“妖”,“斷鷂”就是“去妖”,有的乾脆在風箏上寫“妖去病除保安康”字樣,將鷂子放走,就是祈禱或象徵祛除小孩或家人疾病晦氣。

TAG標籤:清明節 蘇州 習俗 #